一些上海手表经营部还在消化当年的库存。
“上海”手表
昔:凭票供应
今:“不温不火”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手表凭票供应取消,市场放开,各地纷纷建立表厂,上海手表厂很快出现了库存。祸不单行的是,此时外国机械手表和电子表也涌入中国市场。
1999年,上海手表厂宣布破产,随后股份制改制。
上海杨浦区榆林路201号对面,是由上海手表厂改制成立的上海表业有限公司,这边门口专卖店售卖的都是新款手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最贵的产品是一款轨道双陀飞轮表,售价在30万元,其中的某项技术甚至还领先瑞士制表。
在1999年改制后,时任副厂长的倪海明就任改制后的上海表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他把上海表业的宝“押”在了工艺复杂的多功能机芯上,集中力量研发多功能机芯,直接跳开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进发。
这一战略大获全胜,3万只机芯给上海表业带来将近300万元收入,第二年的利润又一下子飙到1000万元。这也使得上海表业从成表制造转向了机芯制造,这一模式让公司有了“不温不火”的效益,但并非所有人都对这种发展模式叫好。在上海表业的盈利构成中,出口机芯创造了八成以上的利润,而“上海”牌成表仅占全部产值的5%~10%,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人以为上海牌手表已经消亡。
实际上,做机芯风生水起的上海表业,一刻也没有放弃过对成表市场的追求。倪海明向记者透露,按照他的规划思路,未来几年内,上海牌手表的产量将逐步增加,成表的比重争取在三五年后回升到五五开。
倪海明同时清醒地认识到,上海手表离国际品牌还有长长的路要走。“绝不是五年、十年的时间,而是要靠一代人的努力。我依然在等待一个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