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拍摄的黑冠长臂猿(2012年8月28日摄)。新华社发(唐云 摄)
“十二五”期间,环保部联合中科院开展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调查预评估。结果显示,89.7%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或维持不变;11.3%有所退化,生态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
——我国自然保护区多位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矛盾如何解决?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还有1200多万人居住在自然保护区内。陈吉宁说,要自觉把自然保护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和专项规划并认真加以实施,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一些自然保护区通过扶持发展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引导居民参与保护与管理工作,探索消除贫困的有效模式。
这恰好契合今年世界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将生物多样性纳入主流:维护人民及其生计”。
——法制建设滞后。尚未出台专门的自然保护区法,现行一些规定过于笼统,没有生态补偿等细则,处罚力度过低,难以发挥震慑作用。
这一问题只能靠加快推动立法来解决。同时,要充分利用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定期开展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执法检查和监督管理。
——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尚不合理,管理机制有待完善。一些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尚未划建保护区。多数保护区管理机构缺乏执法权。
专家表示,把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试点、自然资产产权、自然资产负债表等改革工作与自然保护区事业相结合;加快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保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纳入红线。
“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加大典型生态系统、物种、基因和景观多样性保护力度”。
陈吉宁说,为实现这一目标,将加快编制完成《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坚持以解决自然保护区法规政策不完善、保护不全面、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管理工作相对滞后、保护与开发矛盾日益突出、科研监测能力薄弱等问题为重点,全面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系统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
“自然保护区与经济发展之间应该协调发展。”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彭少麟表示,短时间看自然保护区建设好像影响了周边发展,但生态系统是个大整体,我们都身居其中。要保护优先、永续利用,通过合理布局,从发展之初就把自然保护区纳入规划,而不是等经济发展了,物种遗失了才去弥补。
中国自然保护区一甲子之际,专家学者建言,自然保护区数量的提升让我们有了深度养护的基础,下一个60年保护区期待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执笔记者:荣启涵、杨维汉,参与记者:王大千、姚兵、黄浩苑、郭强、袁雪莲、沈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