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图库>杭州影像
克服恐慌情绪恢复生活常态 专家教你重建心理“舒适圈”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03-26 09:49:43 Thu   

image.png

心理咨询师在接听热线

image.png

复工专列

image.png

市民生活逐步迈向正轨

“从二月初一天最多上百个电话,降至现在每天三五个,与疫情相关的心理咨询热度,热度明显降下来了。”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全市企业复工复产,社会生活秩序迈向正轨。

这两天,杭州市七医院防治科科长、杭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专家宋海东统计了相关数据:自3月5日起,杭州市24小时心理干预热线0571-85029595,疫情相关咨询量正逐步减少。

疫情“降温”,各项建设工作推进需要快马加鞭。为将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3月24日,浙江出台16项举措,提振消费及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但公众从宅家防疫到返岗复工,容易产生心理不适,心理建设不容忽视。

如何重建“心理舒适圈”?宋海东提醒,防疫也须防“抑”,除从权威渠道接受正确的防疫知识外,还要学会宣泄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各企事业单位也应该做好心理团建。

复工复产 心理热线为大众解“心结”

随着新冠疫情的逐步好转,杭州正稳步迈入复工、复产、复学新局面,杭州市心理干预热线疫情相关咨询量,也绘出了一条“抛物线”。

1995年,杭州市七医院开通杭州市心理干预热线,新冠疫情出现后,这条心理热线更“火”了。“1月22日,我们接到了第一例担心感染新冠肺炎的市民的来电咨询。以前,心理干预热线每个月的来电量约1300个,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咨询电话量翻了一番。”宋海东说。

发现疫情态势加重,1月25日,杭州市七医院防治科召集130位志愿者进行培训,其中有医生、护士,也有心理咨询师,专门负责接听心理热线。宋海东说,每位接线员的桌上,都放着疾控部门的咨询电话及新冠肺炎预防措施,方便告诉来电者。

“接听热线的心理咨询师主要进行四方面心理疏导。一是作为倾听者,让他们说出来,宣泄情绪;二是进行同理、共情等回应;三是认知调整,告诉他们此时出现焦虑是正常反应;四是给出相应的指导建议,如教他们如何规律作息、饮食、锻炼等。经过一番专业指导后,咨询者的心情都能慢慢放松下来。”宋海东说。

热线量与疫情呈正相关。1月30日,浙江省新增确诊人数达到高峰,2月6日心理干预热线量达到最高峰,一天最多有近百个电话。“来电数变化与确诊人数有一周左右的时间差。3月5日开始,我们的接线量开始慢慢减少,现在每天只有三五个电话与疫情相关,心理咨询问题向复工、复产、复学靠拢。”宋海东说,心理咨询师的作用是为大众解开“心结”。

步入生活常态 防疫同时兼顾“防抑”

步入三月,适应了宅家防疫的市民们,大多重新投入紧张的复工复产中,杭州紧锣密鼓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3月14日,杭州多个景点宣布免费开放;3月17日,杭州试行公交、地铁时段性免费乘车措施;3月21日,杭州市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建议普通公众可在六类情况下不戴口罩,部分公共经营场所开放;3月23日,杭州有序恢复早晚高峰时段机动车“错峰限行”交管措施。

宋海东建议,要推进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帮助公众早日步入生活常态,防疫的同时,也要兼顾心理防“抑”,“避免焦虑、抑郁情绪,公众可以从权威渠道了解整个疫情走势,其次做好个人防护,杜绝感染风险。”

不少市民已经养成出门戴口罩的习惯,即便专家建议特定场合下可以有序摘掉口罩,也有人不愿轻易摘下。心理专家认为,如今我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等级由二级下调为三级,周边感染隐患已基本排除,根据建议摘下口罩后,日常少去人群密集处及封闭场所即可。

关注权威信息 鼓励各单位做好心理团建

当下,疫情风险还未完全消除,众多来源不明的信息,容易引起公众恐慌。宋海东提醒,市民应从官方发布了解准确的防疫信息,不打听各类小道消息。

复工的企事业单位可以有组织地采取措施,开辟科普园地,传递正确的防疫信息,做好员工的心理文化建设。比如定时安排工间操,每日让员工一起放松、冥想。

“昨天一上午,已有三家企事业单位联系我们,请求派心理专家现场开展心理团建辅导工作,包括疫情期间的心理危机干预,开设团辅课、讲座、心理咨询等。”宋海东说,除日常拨打心理干预热线外,市民还可以通过各平台进行网上心理问诊,积极调适心态。

部分人群适应宅家防疫,重新返岗就业,身心容易出现不适。复工复产与防疫兼顾,才能让社会从防疫状态慢慢恢复到正常的生产状态;居民身心健康恢复与防疫兼顾,才能让居民从防疫应急状态慢慢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经历抗疫期间的“超长假期”,人们容易出现“节后综合征”的表现。宋海东建议,重新建立心理“舒适圈”,过渡至正常的工作学习中,个人可以做好这几点:生活恢复规律;调整与同事的交流方式,言语表达要适宜;学会接纳和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与人发生冲突;适当运动,做做工间操,帮助放松心情;独处时可以唱歌、写字、涂鸦,适当宣泄情绪。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柴悦颖 通讯员 李彬 文 记者 张之冰 摄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