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图库>杭州影像
1010人第五批返浙援鄂医疗队昨凯旋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04-01 08:05:13 Wed   

image.png

“天容水色西湖好,浙恩在心若青天。”“谢谢你,为武汉拼过命!”昨日,由1010人组成的第五批返浙援鄂医疗队要回家了,武汉人民拉出一条条横幅,表达对浙江医疗队的感激之情。

昨天下午2时许,5架包机缓缓降落在萧山国际机场停机坪,这支最大规模的返浙援鄂医疗队由李兰娟院士团队,杭州市援助武汉第三批医疗队,浙江援鄂第四批医疗队浙大一院队、浙大二院队和邵逸夫医院队,浙江援武汉防疫组,援荆门前方指挥部等组成。

去时雨雪飞,归时春花开。英雄们,欢迎回家。

266人一个也不少 回家后想好好睡一觉

要回家了,昨天上午7时,杭州市援助武汉第三批医疗队队员们打扫好房间,穿上统一的队服,背上统一的双肩包,向着家的方向出发。50天的生死相依,就要告别热血战场与并肩作战的武汉医护,大家都有些恋恋不舍。

杭州市援助武汉第三批医疗队分为两支医疗分队,共有临床医生60名,护理人员200名,后勤保障人员6名。这是我市体量最大的1支医疗队,266名队员来自杭州8家市属医院、7个区县(市)级医院、4家民营医院,其中“85后”队员占比60%以上,最年轻队员1997年出生。

“疫情不退,我们不归!”当初立下铮铮誓言,昨天,杭州市援助武汉第三批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回到家乡,266人,一个也不少。 “回来后,最想好好睡一觉。”队长邓旻感慨,在武汉“两点一线”的日子紧张而忙碌,待疫情过去,他要兑现承诺,带“孩子们”再回武汉看一看樱花。

美小护温暖有爱 病情好转的老人哭了

3月29日,随着最后4位病人转院,光谷院区两个病区全部关舱。接到3月31日回家的通知,邓旻队长带着队员们忙着完成收尾工作:提交病历,完成病区消杀,分类处理废弃物。

“医疗物资和捐赠物资需要交接,队员们除整理内务外,还要打扫整理驻地宾馆,不留下半点杂物。”266人的“大家长”邓旻告诉队员们,来得光荣,走得也要有品质。

与病毒作战,与疫魔赛跑,东湖、西湖一家亲。在战“疫”一线,杭州市援武汉第三批医疗队共收到五十多封感谢信,在队长邓旻心里,来自杭州的“美小护们”个个温暖有爱。

“最后转院的一位86岁老爷爷,半身不遂,不会说话,患病后曾辗转五家医院,入院时病情很重,我们的护士打来温水,为老人一点点清洗、清创,还拿来自己的衣服修改,缝上了‘杭’字,给老人穿上。”邓旻队长说,老人病情慢慢好转,听说医护们要回家了,他竟哭了起来。

“2月10日至3月29日,从泪目到笑眉,从茫然到坦然。”这50天的心路历程,邓旻队长在关舱时写在了队员们的防护服上。

病房飘进中药香 “中医优势”写进患者心

“刚来时,你想不到患者有多少,病情有多重!”为了提高救治成功率,杭州医疗队组建了14人中医专家组,由市中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医师陈启兰任组长。

image.png

杏林春暖,橘井泉香。光谷院区病房飘进了中药香。陈启兰带领中医专家团队,拟定颗粒剂的标准化治疗方案,推出六种中药抗病毒协定方,针对不同病程、不同证型的患者进行辨证施治,一人一方。

截至3月29日,陈启兰带领的中医医疗组已开出401张中药颗粒剂处方、2202剂中药。临床救治过程中,中医团队常会遇到疑难病例,在后方的杭州市中医院成立由院长张永华、副院长林胜友等省级名中医组成的防治专家组,与武汉千里连线会诊。

“服用中药最高龄的患者为92岁,通过鼻饲喂服。”陈启兰清晰记得,还有一位62岁的阿姨,因同时住院的爱人离世而痛苦消沉,左耳突发耳聋。通过在线会诊,专家组确定心理疏导方案,调整中药方,在治疗新冠肺炎原方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汤加川芎、磁石。三天后,阿姨的突发性耳聋明显好转,复查核酸也转阴了。

耳穴压豆治焦虑、八段锦助肺功能康复。回望这一段特殊的经历,陈启兰充满成就感:“打赢武汉保卫战,中医人也做出了贡献。”

患者转危为安后 脸上的笑容让人难忘

此次出征武汉,区、县(市)医院的医护们也逆行而上,仅余杭区,就派出了24名医护“特战队”。

“3月28日上午,病区里最后13位患者全部达到出院标准。下午,我把患者一一送走,他们不停说着感谢,邀请我们明年三月再来武汉赏樱花。”余杭医护领队、余杭区中医院呼吸科主任中医师黄达荣,将这51天的感动都写在了日记里,“我何尝不想谢谢患者对我们的信任、鼓励与理解。想起患者家属亲手写来的感谢信,我这一辈子也无法忘记。”

这51天的日日夜夜,对余杭五院的护士严丽慧来说,就是推着患者向前,每天离希望更近一点:“记得第一次踏进隔离病区的深呼吸,记得穿上防护服后的闷热,记得安静夜里心电监护仪的警报声,更记得患者转危为安后,脸上绽放的笑容……”

离别前夜,余杭一院护士张燕燕接到出院患者高阿姨的视频电话:“她说终于看到我的真面目,夸我们江南女子真漂亮。”为了驰援武汉,张燕燕将一头长发剃成了寸头,皮肤明显黑了,脸也比之前瘦了一圈,戴上眼镜,活像一个假小子。但此刻的她,在武汉人民心中却是最美的护士,“我和阿姨约定,明年带上家人再去武汉!”

多重防护隔病毒 隔不断医患间的温度

image.png

“最后一次早交班,打印最后一份出院记录,擦掉黑板上最后一位患者的核酸检测结果,完成所有病房的消毒杀菌,贴上最后一个房间的封条……”

在浙大一院团队接管的武汉协和医院西院重症病区,病区主任章渭方、羊炜霞和鲁建丽护士长带队进行最后一次查房以及收尾工作。

浙大一院团队两次逆行,从武汉协和肿瘤中心到协和医院西院重症病区,这一次,武汉迎来了万物复苏的春天,队员们也要回家了。

在队员江金财的笔下,记录了这样一幕画面:浙大一院医疗队在回家前,打听到了之前救治过的一位危重症病人,在8楼病区继续诊治。这位号称医疗队“团宠”大伯,是队员们重点关注的对象。20多天的悉心照顾,大伯将队员当作自己的亲人。所以,临回杭州前,章渭方主任提出大家一起去看望这个老病人时,队员们欣然前往。老人家精神不错,还清晰记得照顾过他的医护人员,老人家欢喜地握住了队员的手,和手机视频里的儿子一起,向队员们道了无数声珍重和感谢。

“多重防护隔断病毒,却隔不断温度。在武汉,我们见证了这座英雄的城市和他的英雄们,我们将永远铭记这里的一切。”浙大一院重症救治医疗队领队、院长黄河说。

特意起早看武汉 把他们的爱带回浙江

昨天,在武汉奋战了67天的浙大二院感染管理科主任陆群,特意在凌晨4点多起床,去看看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浙大二院烧伤科男护士周家祥的手机闹钟,有5个时间段,最早的班次是凌晨2:30,最晚的是晚上10:30,昨天,闹钟全部关闭了,医护任务完成,可以好好休整一下。

“来时英勇,归时无恙”,是浙大二院重症救治医疗队领队、常务副院长王伟林最大的期盼与收获。他说:“在武汉与新冠病毒战斗的日子,我们从没忘记过出征时的誓言:勇于担当,不辱使命,敢打必胜;我们把浙江精神带到了武汉大地,我们又把武汉人民的爱带回了浙江。”

浙大二院重症救治医疗队在武汉的日日夜夜,拼尽全力,点燃希望之光。85岁的奶奶拒绝进食,多次想要放弃治疗时,精神科主任林铮医护团队,与其女儿携手打起“感情牌”,通过心理诊疗,让奶奶恢复乐观,坚强迎战病魔;31岁的年轻妈妈在出院前几天,说很想吃巧克力时,护士邱中泉立即从宿舍里匀出“零食”,深夜悄悄地放在她的床头;在武汉协和西院,92岁的患者在药物说明书上,写下两页密密麻麻的感谢信:“一位护士把药送来后,急忙出去找纸杯,又去开水房打水,回来将口服液倒入杯中烫热。这来去走动至少要五六分钟,我感觉她穿一身防护服,肯定满头大汗往身上流,口里还是说‘应该的’。我一下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image.png

曾经的短发已长 这里每一天值得纪念

昨日,浙大邵逸夫医院重症救治团队和浙江省首批支援湖北荆门(重症)医疗队邵逸夫医院医疗队,在武汉天河机场会师。

无论在武汉,还是荆门,这里的每一天都值得纪念。浙大邵逸夫医院危重医学科医生王长亮,回到杭州,无比激动。这位在荆门新冠ICU内与病毒抢夺生命的“奶爸”曾说:“希望是回家的方向。”他的两个儿子因思念他,用画笔画了穿铠甲的“爸爸”,也用橡皮泥捏过“爸爸”。如今,王长亮回来了,他还带着一块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冠ICU的标牌,这是他们在荆门奋战点滴的见证。

邵逸夫医院武义分院急诊科张美映护士,出征前剃了“平安”发型,如今,后脑的“平安”两字已被新长出来的头发盖住。浙大邵逸夫医院急诊护理赵树林,工作之余为小患者小松出试卷的事迹,一度登上了微博热搜。浙大邵逸夫医院重症救治团队领队、副院长虞洪说,“来时雨雪飞,归时春花开。感谢团队每一个人的努力,感谢在武汉和后方每一位帮助过我们的人。”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柯静 柴悦颖 胡倩/文 张之冰/摄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