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蛋
送春游行
迎夏跑山
称人
杭州日报报道非遗花伞集市、斗蛋、称人、烧野米饭、祭祖……昨天,拱墅区举办第十届立夏节,用最传统的形式把“立夏”这个节气诠释得淋漓尽致。
“立夏”节起源于拱墅半山,半山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和历史文化禀赋,是典型的江南农耕文化聚集区。千百年来,半山人守着立夏节俗,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延续着传统。半山立夏习俗,2016年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020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公示名单。自2011年起,半山立夏节已经走过10年光阴。
最热闹的立夏体验
孩子们排队斗蛋
手捧养蚕竹匾的“蚕娘”们、被轿子抬着的“蚕花姑娘”、举着彩旗身穿传统服饰的群众,敲锣打鼓走来的是送春迎夏的游行队伍;案桌上摆放着猪头、粽子、乌米饭,村民操着本地话吆喝着进行传统祭祖仪式;斗蛋、烧野米饭、称人,立夏民俗体验区吸引了众多小学生……昨天的半山娘娘庙小广场周边热闹非凡。
一片野地里,半山本地村民用十几块条砖垒起三个简易灶头,放上大铁锅,烧起乌米饭、蚕豆饭,一掀锅盖,热气腾腾,香味四溢。一旁还有来自半山实验小学的孩子围在大圆竹匾前帮着剥蚕豆。“这是我们半山的传统,每年‘立夏’前后要在野地里烧乌米饭和蚕豆饭,统称叫野米饭,小孩子吃了,身体好。我小时候父母就会烧野米饭给我们吃。”穿着围裙正在烧野米饭的钱春芬阿姨高兴地说。
吃了野米饭,紧接着斗个蛋。小学生们每个人发了一个熟鸡蛋,他们拿着鸡蛋对撞,谁的鸡蛋撞瘪了就被淘汰,换下一个上。斗败了也没事,正好剥掉蛋壳吃了它。“神蛋呀,这是颗神蛋。”斗蛋人群中,半山实验小学卢鑫奕小朋友的蛋连续斗碎了7个同学的蛋,迎来一片叫好声。“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小孩子来参与是再好不过了,他们在玩乐的同时,实际上也将这些传统学习下来。” 拱墅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姜国祥表示。
半山娘娘庙旁组办方正在给群众免费发放乌米饭,蜿蜒的队伍排出了几十米长。皋亭文化研究会会长,也是半山立夏习俗省级非遗传人倪爱仁回忆,“就发乌米饭这一项,从最初的150斤增加到6000斤,参与人数从原来的几十人到现在的上万人,而立夏当天的所有民俗活动也慢慢地由政府把关到现在均由半山当地的老百姓来策划、展示。”
80余位专家论“节”
让大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
在昨天下午举行的“大运河节气文化与旅游融合”高峰论坛上,拱墅分享了在当前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新思路和新实践。
高峰论坛
来自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旅游研究院、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传统文化保护研究重要阵地的80余位专家济济一堂,就推动节气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展开讨论。
中国农业博物馆唐志强主任就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发展、停滞、复兴做了简要阐释;浙江大学周玲强教授认为,智慧文旅将大大提升游客的体验度和目的地的旅游消费量级,是未来文旅融合发展的趋势;浙江师范大学陈华文教授则提出,节日作为民俗类非遗最为鲜明特色或特点的对象,在地社区的认同,是传承并保持活力的唯一动力。
专家一致认为,半山立夏节将传统节气节日与民众生活连接起来,推动文旅融合走向市场,让像大运河这样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从而获得更鲜活的生命力、更蓬勃的生长力,是挖掘非遗发展潜能,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一个很成功的做法。
流动的大运河
活着的文化遗产
如今在拱墅,以半山立夏为代表的节气文化已经成为大运河生态文化保护、传承的活化石,不仅深入当地百姓的生活,也为市民游客带来更多归属感的沉浸式旅游新体验。
繁华武林遇上千年运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拱墅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委班子将以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省级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为抓手,打造大运河沿岸文化名区。
未来的拱墅将凝聚最精华的文化遗产,精心打造好杭钢工业遗址片区、上塘古韵寻踪片区、拱宸文旅华彩片区、武林都市繁华片区,让繁华商圈和山水连廊相得益彰,让现代和历史交相辉映成为新拱墅最鲜明的城市特质,积极向世界讲好运河故事,书写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样板区建设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