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图库>杭州影像
曾几何时,龙井手工炒茶难见年轻人的身影,如今——西湖龙井茶二代接棒!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8-11 11:06:40 Wed   

image.png

image.png

龙井茶香,世人皆知。但多年来,由于炒锅烫手炒茶秏时长,手工炒茶难见年轻人的身影。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

今年6月底,西湖景区开展了15天的龙井茶炒制集训活动。与去年仅有12个年轻人报名相比,今年景区茶村年轻人的参与热情让人感到惊讶。此次集训共有116人参加,其中80后占比58%,90后占比28%(其中两人为00后)。他们中间,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长的“茶二代”。

茶村乐学炒茶之风渐起,“未来炒茶大师”群里谈的都是他们的梦想……

是什么,让这些年轻人不惧手上起泡出疹,乐此不疲?

人物

灵隐“李子柒”,美女也有一双炒茶手

“晚上换床单的时候,我能听到手发出刺拉拉的声音,太糙啦!”留着一头轻盈的中长发,生着一双月牙似的眼睛,灵隐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朱牝莺是这次集训学员中的“老前辈”了。去年,她就报名了第一届集训活动,成为西湖景区茶村中比较早接触炒茶的年轻一代。

与大部分茶村年轻人一样,做茶叶这一行,一开始并不在朱牝莺的计划之内。

“我大学学的是旅游管理,后面毕业就去银行工作了,但你说命运也有意思,虽然做着金融行业,但因为工作的原因,又慢慢与茶有了联系。”朱牝莺说,本来作为拜访客户伴手礼的自家茶叶,别人一看就很感兴趣。

一来二去,她就萌生了自己创立茶叶品牌的想法。想干就干,2013年,她注册了自己的茶叶品牌。但在紧接着后期的销售过程中,也遇到了瓶颈。

“我自己从小就喝龙井,是不是好茶,我一下就品得出来。但要和别人解释这茶好在哪里,怎么去品鉴,就难倒我了。这时候我就想好好去学学茶。”

image.png

2014年,她参加了茶艺班与评茶班,开始正式系统学茶。2015年,她又尝试将物联网与茶叶挂钩,首次在景区推出了西湖龙井茶溯源概念。

慢慢地,她发现自己大部分的工作重心,都与茶有关。而做茶叶的获得感,也让她感受到了自我价值的体现。

去年,她参与了首期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集训班。虽说只有12个人报名参加,但她惊讶地发现,这简直就是一个同学聚会。“有我的小学同学,初中同学,大家都是发小,好久没联系了,但没想到因为炒茶班都聚在一起了。”

如今,这群发小还有个微信群,名字叫“未来炒茶大师”,平时没事大家就会在群里切磋茶艺技术。有空的时候,还会一起组团去其他炒茶大师工作室拜访,学习与交流技艺。

“这种学习的氛围很好,你看我除了生活,就基本上以茶为主。现在越来越觉得,这是可以干一辈子的事。”说起茶,朱牝莺的眼睛总是亮晶晶的。

image.png

朱牝莺家的茶地,位于上天竺,30亩茶园被打理得井井有条。在茶园最高处,她还做了一个工作室,平时可以泡泡茶,见见朋友,颇有一种世外桃源之感。

“你看现在炒完茶手就长水泡,越来越糙,但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就这样慢慢坚持下去吧,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为炒茶大师。”

一场炒茶集训,无意之间为景区茶村的年轻人串起了一道独特的“朋友圈”,在不知不觉中,茶已经走入了这群年轻人的生活,让他们循着父辈的脚印,摸索着一条名叫“传承”的道路。

image.png

茶村00后,初入炒茶之门跃跃欲试

“我同学都说,你这是去练铁砂掌了吧!”

2001年出生的翁雨博,是这次集训活动中当之无愧的“国宝”。与另外一名00后一样,全场最年轻的他们,受到了全班老师与师兄师姐们的热烈关注。对此,他觉得有些受宠若惊,也有些不好意思。

自打出生起,翁雨博就住在翁家山,父母辈做茶,闻着西湖龙井的茶香长大。不过,这个酷爱车子的男孩子,在年少时对于茶叶兴趣不大。

“小时候就看着爸爸妈妈在做茶,要说想去学炒茶,当时肯定没有这种想法的,就觉得和我并没有什么关系。而且这茶叶一锅一锅的炒,多累人啊。”

在他的房间里,有各种各样的车子模型,因为这兴趣爱好,他大学专业也是和车子搭边,学轨道交通。

每天看着爸爸对茶热情不减,翁雨博也不禁有些好奇,茶真的那么有魅力吗?

所以在听说茶村的炒茶集训后,他DNA中的“茶基因”动了动,那么多年轻人报名,趁着暑假,要不我也试试?

没想到,这一去,男孩子年轻的斗志被点燃了。

image.png

35℃以上的酷暑,200多℃的高温锅,在集训中,翁雨博第一次与看了20年的炒茶锅有了“亲密接触”。

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压、磨,在学会了基本的手法后,炒茶最重要的,还是练手感。从早上9点到下午4点,每个参与培训的学员都要完成30锅鲜叶的炒制。

在场的其他师兄弟看着这个刚来的小师弟,都有些担心,条件那么艰苦,不知道他能不能坚持下去。但没想到,这小伙子却越炒越带劲。

“当时我发现,与别人相比,我的茶炒出来有点黑。为啥同样的手法,我的就比别人差,这样肯定不行。”

一锅又一锅,15天集训时间,他一天都没有落下,挥汗如雨,每天都完成30锅的培训作业。因为锅子温度太高,他手上还长出了密密麻麻的红疹。

“上手以后,脑子里想的就是小时候看到家人炒茶的画面,现在自己来炒了,感触还是蛮多的。原来炒茶那么辛苦,它真的不像看着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很多技巧,一旦走进去了,就会发现挺有意思,会上瘾的。”

如今,当爸爸的茶友上门时,已经摸到炒茶初级门道的翁雨博,也会在旁边听一听,一起探讨茶技。他说,明年春茶,他也想上手试试,第一次作为炒茶人,为村里的春茶季贡献一份力量。

先天的生长环境给了这些茶村年轻人潜移默化的学习氛围,门槛从来都不设限,大门随时都向他们打开,等的只是踏进来的瞬间。

传承

大师忙并快乐着

每天都有年轻徒弟登门请教

眼下这个季节,茶园宁静,茶事稍歇,可茶村的人们却并没有闲着。年轻人热情高涨的“学习风”让茶园充满生机。

“师兄,我来看一看你今天炒得怎么样。”

“这个颜色还是有点儿发黄,温度不对,还是再试试。”

每天一大早,满觉陇村唐显兴工作室就开始热闹起来。来自各个茶村的弟子们走进走出,晾青叶、擦炒茶锅、洗杯子、摆凳子……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氛围感满满的学堂。

“我现在被这帮孩子缠住了,每天晚上向我汇报,师父,我明天要来练炒茶。”虽说用了“缠住”这个词,但一聊起自己的这些弟子们,唐显兴却满是笑意。

去年,名胜区开展第一期炒茶集训班,作为西湖龙井手工茶炒茶大师,唐显兴受邀成为培训导师。“以前我以为茶村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对手工炒茶兴趣不大,但直到去年和今年去了集训班才发现,其实很多人心里是想学的,只是不知道哪里可以学,或者也不好意思找我们来学。通过这个班,把我们与年轻人之间的壁垒打破了,距离拉近了,这下他们知道,其实我们是很乐意教他们的。”

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image.png

短短15天的培训,只能带这些年轻人学会基本技术,但最终能不能成为炒茶大师,还是要靠自己不断练习与领悟。

但唐显兴高兴地发现,茶村的这些年轻人不但愿意下苦功,同时也很有耐心。如今,几乎每一天都有弟子上门来学习,同时大家还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竞争气氛,互相切磋,互相交流,提高技术。

“西湖龙井炒茶技艺其实要靠这一代人传承下去的,所以我们很愿意去教他们。你看,好几个人的潜力已经体现出来了,以后他们就是我们西湖龙井炒茶大师的核心力量。”

同样也是这次集训班的导师,西湖龙井茶区级非遗传承人王国成对自己的徒儿们也是评价很高。

“以前我觉得炒茶那么辛苦,年轻人肯定不太乐意学,但没想到,在这难熬的三伏天,这群孩子学得很起劲。这批孩子以后一定大有可为。”

的确,怀抱一颗初心,才能走好传承路。这一点,许多正在摸索炒茶路的年轻人也慢慢感受到了,而这也是他们与生俱来对于西湖龙井的感情。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亮相炒茶大赛

随着年轻一代正在茶村崭露头角,如今,在越来越多省市大赛中,可以看到了这群来自西湖茶村的年轻身影。

在参加首期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集训班的12名年轻人中,4人入选参加了浙江省龙井茶手工炒制大赛,1人获得了2021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西湖龙井手工炒制比赛和杭州西湖龙井春茶节炒制大赛的第一名。

“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工艺,是真正‘两个巴掌’的技艺,凝聚了世代茶农的智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长期的生产实践摸索出了一套具有鲜明技术特色的炒制工艺流程,这都是很珍贵的技艺。这些年来我们也非常注重培养年轻下一代,希望这些年轻人能够把这项技艺传承好,出去参赛,磨练技艺,他们才是我们西湖龙井茶的未来。”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局姜新兵表示,为了做好“传承”这件事情,今年集训邀请了高级炒茶技师、非遗传承人、浙江省龙井茶十大炒茶能手等大师级老师进行手把手传授。明年名胜区还计划继续扩大开展炒茶集训班的培训,好好培养年轻一代。同时,也会将这些年轻人送去各种炒茶大赛,让他们在切磋实战中不断提高经验与技术。

“如今很多年轻人已经充分体现出了自己的悟性和潜质,这都是很难得的。我们希望他们多去参赛,名次不是最重要的,传承才是目的。希望通过好好锻炼年轻一代,让西湖龙井茶的品牌,好好地做下去。”

编辑说

茶乡代有才人出

陈浩

如今农村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年轻人渐渐少了,农村“老”了。

龙井、梅家坞、翁家山等诸多杭州著名“茶村”,一度也面临着炒茶人“后继乏人”的境况。

现在很多茶叶都是用机器炒制,手工炒茶的比例已经很少了,坚持手工炒茶的茶农也渐渐老去。这让人不禁想问,手工炒茶这项古老的“巧手”活,还能“挺”多久?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能喝到一口正宗的手工龙井茶吗?

传统手艺之所以让如今的人们依旧念念不忘,是因为“手工”二字不仅“与众不同”,更是代表了一种文化。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湖龙井手工茶,谁来传承?

我们很高兴看到,杭州相关部门举办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集训班,还举办了省、市级龙井茶手工炒制大赛,搭起了“戏台”,串起了“朋友圈”,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回到茶村。这些年轻人出去“见过世面”,回来“干劲十足”,他们生于茶村、长于茶村,回到茶村;他们有知识、有梦想、有情怀;为了人们口中的“就是那个味儿”,接下炒茶锅,成为新一代的炒茶人。

人才缺失是技艺“树常青、水长流”的传承难题。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提到了人才振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这些年轻人,就是回流乡村的“鲶鱼”,就是返乡归巢的“大雁”,搅动了乡村的暮气,带活了乡村的人气,烘托出了新农村的精神气。

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需要这些有知识、有能力、有素质的青年回归乡土。他们熟悉乡村、了解乡村,也更热爱乡村。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老树枝”长出“新枝桠”,让年轻人在乡村里也能赚得多、过得好,实现自我价值,才能真正地让年轻人回得来、留得住、扎下根、奔事业。

名词解释

西湖龙井手工茶:

西湖龙井茶传统炒制技术是形成西湖龙井茶品质的关键工艺,它是通过几代人近百年摸索得来的经验与智慧为基础,是经验与理论的完美结合。主要工序分为青锅、回潮、辉锅三道工序,运用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压、磨等“十大手法”的独特手工加工技艺。通过手工炒制的西湖龙井,能激发它在香气和味觉上的品质,赋予茶叶更多的“生命力”。西湖龙井手工茶炒茶大师唐显兴说,炒茶就像练太极,找到门道了你就会发现这是特别有意思的事情,虽然过程辛苦,但用心炒茶,茶也可以变得很有灵魂。

目前,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艺已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俞倩/文 记者 张之冰/摄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