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图库>杭州影像
下楼即上课 学习区与生活区无缝衔接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亮相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9-03 09:33:50 Fri   

image.png

摄影 余夕雯

今年开学季,中国美术学院将迎来又一个全新校区——良渚校区。这也是继南山、象山、上海张江之后的国美第四大校区。

再过两天,本周日(9月5日),全新的校区将迎来第一批学生报到,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的全体师生将在这里开启新的征程。

良渚校区于2018年4月8日中国美术学院90周年校庆之际奠基,2019年1月11日,中国美术学院创建者蔡元培先生诞辰151周年纪念日开工。今年6月29日,其中一部分,一期一标段已完成竣工验收。

昨天(9月2日),中国美院首次开放媒体探营,良渚校区终于揭开面纱。

楼上是宿舍,楼下就是工作坊

昨天上午10点,记者来到位于余杭区东西大道与三良线交会处的良渚校区,跟印象里那些“中规中矩”的校园不大一样,倒有点像是走进了某个美术馆里。建筑整体是工业风的水泥灰色调,绵延的廊道空间将生活区和学习区紧密连在一起,还有大斜面的屋顶用于自然采光。中国美院院长高世名说,良渚校区将建成跨界的、无墙的、未来的校园。

良渚校区由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张永和操刀设计,整个校区占地483亩,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紧挨着良渚文化村,交通也很便利,距离地铁2号线良渚站步行距离只需要3分钟。

目前开放投入使用的是一期第一标段,还有10余万平方米正在建设中,预计2023年将落成亮相。

建筑师张永和,曾任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主任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现任麻省理工学院实践教授及香港大学荣誉教授,2011-2017年任普利兹克建筑奖评选委员会评委。

昨天,记者跟着张永和一起逛了逛新校舍。“美院的良渚校区,跟一般的校园会非常不一样,以往的大学都有中轴线,然后两排高高的建筑,学习区和生活区分开布局。”张永和说,“但那不是唯一的标准”。

他的设计理念是,“生活即教育、学院即社区”,学生在校园里学习和生活不应该分开来,学设计做研究的教室应该跟宿舍融为一体,“我也不认为这是一个创新设计,这只是做对了一件事,就是不把宿舍和学习区分开,不是像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一样,离开宿舍去上课,下了课再回到宿舍区。”

张永和指着眼前的两栋楼说,这里楼上就是宿舍,楼下就是工作坊,中午困了上去打个盹,相反,要是深更半夜突然来了灵感,也可以立马下楼来接着工作。

宿舍楼道宽到能放一张大圆台面

美术教育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手脑并用,尤其是动手能力,因此就出现了“工坊”的概念。

在校园布局上,采用水平向自由延展的“绵延工坊”,利用四面环水、东高西低的地形,将校园设计为“东密西疏”,通过绵延工坊和其间的叠石跌水相连,从而“疏密相间”,打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边界。

绵延工坊在提供绵延底层的同时,也通过一套双层交通体系,将绵延的街道社区引到了校区二层,与工坊和馆舍建立空中的沿街连接。

在校区空间布局上,则大多采用“差序院群”,即通过绵延工坊的单位错落形成“大中小微”的院落层次。

学社位于工坊与宿舍之间,从宿舍途经学社进入工坊,“下楼”即可“上课”,“居学一体”的学院生活得以实现。

良渚校区的宿舍楼里面也很有意思,楼道特别宽,宽到可以放下一张大圆台面的程度!张永和笑着说:“学习和生活之间是怎么样的关系?其实生活就是学习,这个宿舍过道,可以有许多作用,甚至可以摆上一张桌子大家一起开个兴趣讨论会。”

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建筑系主任期间,张永和就见过许多学生在宿舍楼里办兴趣社,有“玩具火车”兴趣社,也有专门做自行车的兴趣社。“每个孩子的兴趣点都不同,学校里开设的课程不一定都能兼顾到这些兴趣,但可以在这里自己把兴趣释放出来,这是一个学社空间。”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余夕雯 通讯员 刘杨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