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图库>杭州影像
杭州小伙山上支帐篷,月入五六万!"我回家一年,心愿就达成了..."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11-04 09:06:29 Thu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过了而立之年再回到家乡,他蓦然发现在这里一个月努力得到的财富可以比在外打工半年都多。

回乡在村子里创业

山上12顶帐篷一个月营业额五六万

站在戴家山顶的营地里,32岁的蓝王伟往山下望去,自小生活的戴家山村尽收眼底。回乡才1年,心愿已然达成,登高临风,他更觉惬意。

蓝王伟曾在广州、温州以及杭州市区从事帐篷营地行业多年,因为母亲身体不好,他有了回家的打算,可回家做什么,他一时也没想好。去年,他在戴家山顶开起了高端露营地。“12顶帐篷,每个月做五六场活动,营业额能有五六万元,还能陪陪家人,挺好的。”

蓝王伟今年买了新车,进出山村更方便了。他很感谢给他“指路”的人:“我是看她的民宿生意越做越好,才打定主意回来的。”

蓝王伟说的“指路人”叫邵婕,是一个1996年出生、从小生活在杭州市区的姑娘。过去5年中,她在戴家山村经营的民宿越做越大,甚至成了一张名片、一块磁铁,吸引着各种散客、团队,甚至剧组前来。

而戴家山村的村民也没想到,自己的生活居然会和一个小姑娘产生关联,并因为这个小姑娘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1平方公里的村民聚居区里,竟然藏着9家民宿、2家农家乐、3家商店、1家KTV、2家土特产经销户、1家书店、1家咖啡厅……村中没有做任何经营的仅4户人家。

“我就是‘山哈’。”邵婕说,“山哈”是畲族人的自称,意思是“来开荒的人”。而地处海拔800米山区、有着400年历史的戴家山村,正因有了邵婕这样的“山哈”,焕出了新的面貌。

一次回乡之旅让她决定:做好民宿

一炮而红的“戴家山”成了朋友圈的网红

10月24日上午10点多,一辆大巴沿着盘山公路而上,穿过一片竹海后,驶入戴家山村。车上有30余名年轻人,一下车,他们就纷纷掏出手机拍照、发朋友圈。“提前一个月才订到了戴家山8号。”

余声是这群年轻人的老板,他订下了戴家山8号民宿一期、二期共19间房,带员工们团建,“谁能想到,这个小山村居然这么火,能订到房都要发个朋友圈炫耀一下。”

戴家山村是桐庐县莪山乡新丰民族村的一个自然村,戴家山8号是门牌号,也是民宿的名字,主理人正是邵婕。当天,邵婕身着畲族服饰,早早地候在门口,迎接余声的团队。“今天他们要参加一项特色团建活动。”邵婕笑着说,“就是最近很火的‘鱿鱼游戏’。”

戴家山8号如今的忙碌与曾经的冷清形成了强烈对比,这种对比甚至可以映射到整个村子。2015年冬,邵婕跟着父亲回到戴家山8号太婆的老宅。先人已逝,祖屋残破,连父亲都难以寻回往日的记忆。“我们看着都很难过。”邵婕说,那时候村里的人也很少,能见到的都是坐在门前晒太阳的老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40岁以下的人都看不到。”

然而,伤感的寻根之旅也给了邵婕灵感。当时,戴家山村刚开出2家精品民宿,先锋书店也开到村里,就在邵婕太婆老宅隔壁。“我当时就想,自己学旅游管理,为什么不回到戴家山8号,去延续父亲的记忆呢?”

邵婕说,2016年春节后,她就带上设计师进驻戴家山村,从设计图纸到敲定装修风格再到施工,全程参与,“我原本挺懒散的,但是回到村里,我觉可以不睡,民宿一定要做好。”那一年,一向窝在“舒适圈”的邵婕在家的时间不足半个月。

老宅变民宿,门牌成店名,邵婕将民宿内部设计为现代简约风格,同时在外围保留了畲族建筑中的黄泥土墙。

同时,畲族独有的迎宾礼、敬酒茶、竹竿舞、长桌宴成为民宿里的民俗表演节目,畲族土特产红曲酒、黄金粽等也成了民宿客人的伴手礼。

2017年,戴家山8号开业,一炮而红,省内客人络绎不绝,江苏、上海的客人也纷至沓来。

“我记得有一次下大雪,山路都被封了,汽车开不上来,居然有客人步行上山。”邵婕说,当时,她以为客人会取消订房,没想到他们会顶风冒雪徒步2个多小时赶来入住,“我又惊又喜,赶紧拿出取暖器给他们暖暖身子,再给他们做好吃的。”

投入400多万,不到5年就回本

“共同富裕”,村民门的谋生门路变了

每年6月至9月,戴家山8号都是一房难求。眼见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去年,邵婕租下了戴家山8号后面的一幢民居,启动了戴家山8号二期的建设。都说民宿难赚钱,可邵婕的戴家山8号一期投入400余万元,去年就实现了成本回收。“根据投入资金、民宿标准等条件,县里有不同的补贴政策。”邵婕说,“我们享受了80万元补贴,这给我们做二期增加了很多信心。”

戴家山8号二期只开发了7个房间,更多空间用来做配套设施,有游泳池、草坪、婚礼场地、团建场地等。“这样的布局,一方面是为了丰富民宿的形态,给游客提供更多好玩的设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消化淡季。”邵婕说,余声的团队就是这样被吸引过来的,“我们觉得,团建是淡季的出路。”

随着戴家山8号变成“网红民宿”,戴家山村也成了“网红村”。除了住客,慕名前来拍照的游客也不少。

同时,村子群山环绕,竹林葱郁,夜间还可以一览繁星,不少剧组也前来取景。这些年,好些知名的影视演员到村里拍过戏,“网红村”的声名也随着影视作品的热播,传播得更远了。

名气大了,生意越做越顺,邵婕没忘了带上村里人。她雇佣了15名员工,多是本村人,58岁的施兰仙就是其中之一。

施兰仙以前从没上过班,靠卖番薯、毛竹、笋为生。每逢收获季,她都要走40分钟山路去挖番薯,再挑去市场里卖。“番薯卖不出价格,一年也就3000元收入。”施兰仙说,“我们山里人要赚钱只能挑啊、扛啊,辛苦得很,不做就没钱。”

2017年,戴家山8号一开业,邵婕听说施兰仙勤快能干,收拾家务有一套,就上门邀请施兰仙来民宿做保洁,每月工资3200元。施兰仙考虑了好几天,终于应了下来。“我在家里很少和外人打交道,民宿里每天有几十位客人,我怕自己做不好,影响生意。”

施兰仙说,4年工作下来,她越做越开心,“现在我胆子大多了,会跟客人聊天了呢!这比上山挖番薯轻松多了。”

“干一个月抵打工干半年”

村里从20人到60人,多出的40人创造了“奇迹”

邵婕的成功引发了“裂变”,像她一样回村创业的人越来越多,既有蓝王伟那样做创新业态的年轻人,也有靠传统业态过上好日子的中年创业者,比如周素清夫妇。

周素清今年53岁,夫妇俩曾在北京、上海务工,最后一次务工是在海宁某皮衣厂,月收入不到4000元。

2019年,周素清回村过年,看到曾经冷清的“空心村”居然变得人来人往,惊呆了。当年夏天,夫妇俩辞工回乡,在家门口摆了3张桌子,卖馄饨、饺子、烧饼。周家的老宅距离戴家山8号仅5米左右,民宿客人经常到他家吃小吃。“生意真是好,暑假里都要排队。”周素清说。

去年10月,本打算定居县城的周素清索性花了6万元,将老宅装修一新,开起了私房菜馆,小吃摊正式升级成了饭店。邵婕会安排民宿客人到周家私房菜馆用餐,暑假里,菜馆单日营业额就能破5000元。“旺季一个月能赚3万多元,比在外面打工不知道强多少哦。”周素清乐了。

有多少人回到这个高海拔小村来了呢?这是一笔有趣的账。新丰民族村党总支书记雷国良说,戴家山自然村仅40余户,户籍人口180余人,2016年前,村里常住人口仅20人,多数是老年人。“今年,村里常住人口为60人,多出来的40人基本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

雷国良说,“他们有的是回村开民宿、农家乐,有的是回村上班,做民宿保洁或管家,生活比在外打工时好多了。”

还有一本账更实惠:2012年前,戴家山村人均年收入仅1万元;2020年,这一数字突破了6万元。“龙须、红曲酒、笋干这些土特产都卖出去了,山里的土货再也不愁销路了。”一位村民说。

如今,邵婕已将目光投向大山之外。“我准备在桐庐其他乡村复制戴家山8号的经营模式。”她表现得很有信心,“应该能带动更多老乡过上更好的日子吧。”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汪玲 谢俊/文 蔡怀光/摄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