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公交、地铁,或是自己开车去上班,是很多杭州人的日常。
在这一波影响杭州的新冠肺炎疫情中,确诊市民的轨迹,多数和公共交通工具有关——穿过钱江新城的地铁4号线、通往萧山的7号线等,都契合了他们的通勤之路。
当城市的骨架向外拓展,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围绕着中心区的城市新区陆续成型之后,市民的通勤距离往往随之增加,并更依赖私家车及公共交通。
但过长的通勤距离,不仅有可能降低市民的生活品质,若城市遭遇一些突发或危机情况时,还会给正常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小的影响。
这种时候,不用坐车,走路或是骑个车就能到单位的生活,就凸显了优势——这样的现象在一个区域里多了,就达到了一种“职住平衡”。
或源自一位英国人的居住理想
职住平衡,本质上是一个经济术语。
指的是在某一给定的地域范围内,居民中劳动者的数量和就业岗位的数量大致相等,职工的数量与住户的数量大体保持平衡的状态。
继续追溯,职住平衡或源于一位英国人的居住理想。
十九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针对当时伦敦人口过分拥挤、贫民窟大量出现、城市交通混乱等问题,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
所谓的“田园城市”,是一个内部服务设施齐全,就业和居住平衡分布,居民工作可在住宅步行距离之内的理想之乡。
进入20世纪后,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进一步加剧,这一理想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并逐渐发展为职住平衡的理念。
根据这一理念,实现职住平衡的城市或区域,大部分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勤交通可采用步行、骑车或其他非机动车的方式。
即使是使用机动车,出行距离和时间也比较短,限定在一个十分方便的范围内。
这样就有利于减少机动车尤其是小汽车的使用,从而减少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
杭州曾有过最朴素的“职住平衡”
大部分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勤交通采用步行或骑车——在“老杭州”看来,这样的生活方式一点也不陌生。
原杭州市政公用局退休职工刘英,上世纪曾参与过杭州城市规划相关工作,她回忆说:“当时城北一带规划为工业区,杭钢、浙麻等大厂都建在那边,围绕着这些大厂,会规划建设配套的工人新村,作为职工的生活区,这样大部分职工只要步行就能上下班,其他一些生活、教育、医疗、娱乐等配套需求,也可以在生活区解决。”
这种大厂配套生活区的规划建设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职住平衡理念的一种体现。
“中国自古有城池的概念,在机动化交通还不普及的年代,城池的规模往往和居民人数相匹配,生活在城池里的居民,能够依靠非机动化的交通方式,比较方便地到达自己的工作、生活场所。这一理念在近现代城市建设中,也有所体现。”
刘英说,几十年前,尚未经历大规模城市外拓的杭州,步行和骑自行车是大部分市民的上下班通勤方式,“骑自行车可能只要一小时,就能把’墙篱笆’(指老城墙范围内)里的杭州城转个遍。”
职住距离和突发危机的关系
不过,哪怕是在当年规模有限的杭州城,长距离通勤上班的市民也有不少。
有的市民虽然在城北的工厂上班,却依然居住在老城区,这部分“职住分离”的市民需要乘坐公交车上下班。
当城市正常运转时,他们的生活平静规律,但遇到突发情况,会造成很大影响。
比如1988年夏天袭击杭州的七号台风,让杭州全城断水断电,公共交通停运。需要长距离通勤的市民,只能顶风冒雨骑很长时间的自行车上下班。而住得近的市民,受到的影响相对就小。
同样,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给长距离通勤以及部分跨城通勤的市民也带来了一定影响。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职住平衡的重要性。
就近在“星城”内工作
“星城”分布示意图
其实,直到今日,职住平衡仍是杭州城市发展的一大目标。
根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全国主要城市通勤时耗监测报告》,杭州人单程平均通勤耗时为35分钟,平均通勤距离为7.4公里,虽低于全国特大城市的平均水平,但仍有12%的杭州人,每天的单程通勤时间超过1小时。
虽然职住平衡与平均通勤耗时、距离之间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但同济大学规划设计师王进认为,杭州在未来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推进职住平衡很有必要。
“杭州的地形受到山水阻隔,不同于一般的平原城市,近年一直以组团式的形态发展,不同组团之间的距离较远,这就需要大力推进职住平衡,缩短通勤距离和耗时,更好地应对一些突发状况。”
在杭州核心城区承载功能较多,整体发展较为饱和的情况之下,杭州未来城市空间布局的九大“星城”,就是推进职住平衡的一个关键——要让更多的市民,愿意就近在“星城”内工作。
九大“星城”包括萧山、余杭、临平等紧邻核心城区,在产业配套、城市建设等方面基础扎实的“星城”,也包括拥有比较广阔的产业空间和发展腹地的钱塘、富阳等城区。
这些“星城”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强星”。
它们正在努力增强综合承载力,与核心城区形成有效联动,提升城市整体功能。“以产兴城”和“依城兴业”相结合,最终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综合节点性城市。
培育产业和保证住宅供应
那么,如何吸引市民就近在“星城”内就业?
或许,可以因地制宜,将培育产业和保证住宅供应共同推进,争取实现就业岗位和常住人口的相对平衡。
杭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汤海孺以余杭区为例,“这里产业发展领先,吸引了大量人才,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居住配套,保证充足的房源供应,能及时跟上人才流入的速度。如果居住配套未能及时跟上人才流入的速度,就会导致宜居性下降,也会出现职住失衡。”
王进说:“杭州还有部分‘星城’居住属性较强,但产业发展相对薄弱,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常住人口的需求,使得部分居民需要长距离出行、跨区域工作。这部分‘星城’应更注重产业培育。”
事实上,从今年杭州的几次涉宅地块集中供应情况来看,大量的地块分布在“星城”。供地向“星城”倾斜,有助于缓解核心城区居住、交通等多方面的发展压力,有助于职住平衡在“星城”的实现。
汤海孺还提出,“星城”需建设多元化的住房体系,公租房等配套也要跟上,为不同需求的市民提供丰富的选择。家离单位越来越近,这或许是更多杭州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