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图库>杭州影像
500年古楸树又将繁花满枝 吴山登千遍 每次都有新发现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4-09 08:30:42 Sat   

杭州Discovery

秘境档案

吴山

对于很多人来说,吴山不仅仅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吴山,而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城隍山。每一次爬吴山,都可以是不同的路线,发现不同的惊喜。

image.png

吴山城隍阁

吴山,也叫城隍山,是杭州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山。

一面是皇城根下的烟火生活,一面是寺庙祠宇的奇石秀林。在看似毫不相干的禀性中,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吴山,调和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情。

还有人没爬过城隍山吗?很少。这里还有冷门的秘境可以去探吗?有的。

比如东岳庙的那两棵500多岁的古楸树。

东岳庙在吴山东边。庙前是著名的“吴山消防瞭望塔”,杭州人都听过的那句“城隍山上看火烧”,讲的就是这座瞭望塔。

从鼓楼上山,沿之字形石阶到顶,就是伍公庙。走过伍公庙和州治广场,大约五六分钟就到了,两棵楸树就端坐在庙内,如同一对高挑的冻龄美人。

这两棵楸树,树牌上写着让人肃然起敬的树龄——530年。

楸树每年4月中下旬开花,花朵形如钟,花冠是浅浅的粉紫色,花瓣内还带着紫红色的斑点,高大挺拔的楸树一旦开起花来,立刻就变得温柔起来。

现在,这两棵楸树上星星点点的花苞已经出现。再过十天左右,便是繁花满枝,花期能持续20天左右。

这期杭州Discovery,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两棵古楸树,重新认识一下吴山吧。

古楸树

每年,也只有到了楸树花期,平常冷清的东岳庙才会引来些许游客驻足。

苏轼有诗云,“楸树高花欲插天”。楸(qiu,读音同“秋”)树,原产于我国,紫葳科,梓属。落叶乔木,枝叶浓密,花大而美丽,有“万木之王”的美誉。

楸树的历史很久远,久到什么程度?据相关研究,上溯至地质年代第四纪冰川前的始新世,华北等地就有楸树分布,是古老活化石树种之一。

在古代,楸树常用于建房和做家具,因木质轻而致密,又被用来做围棋盘,因此,古人称围棋盘为楸枰、弈楸。

楸树有较强的消声、除尘、吸毒能力,是荒山造林、城市绿化的优良树种。它们还一点儿不娇气,对土壤的要求不高,轻度的酸碱地都能生长,适应性极强。

在杭州,除了吴山上这两棵,杭州植物园和北山街也各有一棵楸树。不过,种植楸树最多的地方,并不是江南,而是中原地区。

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货殖列传》载:“淮北、常山以南,河济之间千树楸。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描绘了2000年前楸树在中原、华北、西北大地种植的盛况,而经营大面积楸树的人家都成为当时富甲一方的大户。

史书记载,吴山曾有三大林景:吴山之东以樟为主,冠盖如云;吴山之中以桃为主,直至清末民初这里还建有仁圃桃园;吴山之西以松为主,曲径通幽,红枫翠竹。

却并没有大面积种植楸树的传统,这两棵楸树是哪来的?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凤凰山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尽管没有史料记载这两棵楸树到底是何人、在何时栽种,但根据目前推测的树龄和所处的位置可以大胆猜想,它们极有可能是当时东岳庙内的道士所栽,以此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image.png

吴山消防工作站瞭望塔

东岳庙

再来了解一下东岳庙的历史。

东岳庙祭奉东岳大帝,即泰山神,掌天下人民之生死。据1950年调查,杭州当时存在78所道教宫观,其中有4座东岳庙。

据《咸淳临安志》,钱塘县西溪法华坞中的东岳祠建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这就是后来俗称的老东岳庙,是杭州最早建立的东岳庙之一。宋之前,虽然泰山之外已经有一些东岳庙,但数量并不多,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加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东岳神遂有帝号,东岳庙才开始大量出现。

宋理宗宝祐元年,皇帝亲笔题写“东岳之殿”匾额,悬挂在东岳庙的正殿前。现在挂着的由当代书法家邱振中重新书写。

image.png

东岳庙,500多年古楸树已经开出了花苞。

进山门,看到的是照壁上高大的牌匾,上面写着“善恶昭彰”四个大字。山门的左右两侧还有四尊铁像,建于北宋。分别号“灵应”“福佑”“忠正”“顺佑”。杭州的老百姓把它们看作是这里的守护神,并且称呼它们为“吴山铁哥哥”。

旧时,殿内还有“十殿阎王”“十八层地狱”“血污池”等场景。2002年东岳庙建筑重修,2006年依照清代的格局重新布置,现吴山东岳庙为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庭两边是一组以瓯塑形式展出的文化艺术长廊,左边为“吴山庙会大观”,右边是“吴山戏曲文化集萃”。

主殿内,正中是东岳大帝木雕彩色坐像,坐像左右两侧,增设了东岳大帝的一双儿女:炳灵公和碧霞元君。大殿两侧是根据泰山岱庙同名壁画绘制的“启跸图”、“回銮图”,来源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到泰山封禅的故事。

两棵古楸树就在主殿门口。檐廊下有一对蟠龙石柱,这是明末清初的遗物,旁边还有两根刻石侧柱,都是同治八年(1869年)遗留下来的。


吴山上有一副明代大才子徐渭写的对联: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

对于很多人来说,吴山不仅仅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吴山,而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城隍山。每一次爬吴山,都可以是不同的路线,发现不同的惊喜。

尤其是错落各处的寺庙。江南是两宋以来东岳庙繁盛的地区之一,作为南宋国都的杭州,在南宋末期至少已经有6座东岳庙。这些庙的大小规模不一,建于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的吴山东岳庙位于人烟稠密的城中,是其中香火最盛的。

城隍山极盛时,寺观有100多座,从东岳庙到药王庙,再到更西边的城隍庙,这一段路,一度是杭州城里最热闹的庙街之一。

药王庙

出东岳庙,沿着往上的山道,走过一个平台,会遇到一棵700多岁的宋樟。这个平台,就是很多人在吴山上寻了半天的“有美堂遗址”,欧阳修曾写过一篇《有美堂记》,就是应当时那个杭州知州梅挚之请写的。

嘉祐二年(1057年),梅挚离开京城赴任杭州,宋仁宗作诗《赐梅挚知杭州》,为了表达对天子赐诗的感激,就在吴山上建造了“有美堂”,并特地请欧阳修写一篇文章纪念一下。

登上有美堂,面向东南,浩瀚的钱塘江就在眼前,还可以看见穿行的舟楫;面向西北,杭州城的万家灯火尽收眼底,很是壮观。

image.png

有美堂遗址旁700多岁的宋樟

由于年代久远,有美堂的遗迹早已湮没,唯有这棵大樟树,一直都在。

往西面走,就到了药王庙,里面供奉的是“药王”孙思邈。药王庙内墙上,有一张地图,画的是历史上吴山诸庙盛况。

不远,就是城隍阁景区。里面的城隍庙,也叫周新祠,供奉着的是城隍菩萨周新,他在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任浙江按察使,相当于政法委书记兼纪委书记,以清廉勤政、善于断案著称。

再往西,是十二生肖石,若是带娃一起爬山的,这里就是爬山的终点了,怪石间就可以玩上很久。

image.png

三茅观遗址

三茅观

吴山上的隐秘角落并不多,三茅观算一个。

地处后山的三茅观,离江湖汇观亭不远,游人不多。现在你能看到的只是一处小院落、一座石桥,以及一些散落的历史遗迹砖石。

它的出名,与两个人有关,一个是宋高宗赵构。

南宋时“三茅观”的盛况,如今真的难以想象。1150年,南宋社会相对安定,宋高宗感于当年南渡逃亡受三茅真君庇佑,他想到吴山。吴山上本就有一座唐代遗留的道观,供奉三茅真君,于是,他决定将它重建。

那一年,吴山上开始大兴土木。毕竟是皇家道观,用现在的话说起来“排面”相当大。一殿接一殿,一阁连一阁。主殿上三茅真君像,是当年宋徽宗的御笔画。高宗沿用汴梁时的旧名,赐额“宁寿观”,全称“三茅宁寿观”。

皇帝的旨意,变成了诏书。为了留住皇帝赐额的荣耀,诏书又被刻在了石头上,以垂永久,即《宋三茅宁寿观尚书省牒碑》。这块题刻,现在就在院落南面的石壁上。

有一种说法是,皇家不断赏赐给三茅观宝物,赐额赐书赐画赐钟鼎,使得三茅观所在的山都改名为七宝山。

三茅观建立以来,南宋皇宫及其附近市民就以此观的钟声作为报时钟。陆游曾作诗:“坊远不闻宫漏声,三茅钟残窗欲明。”

等南宋王朝灭亡,三茅观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另一个让三茅观出名的人是于谦。元代时三茅观毁于火,明初又建,相传观内设有书馆,少年于谦曾在此读书,他那首著名的《石灰吟》就是在三茅观里写成的。

宝成寺

去宝成寺,是另外一条登山线路。

沿着十二生肖石对面的石阶下山,先会看到青衣洞。

青衣洞有个传说,唐文宗开成年间,有人在洞口遇见一个青衣童子,上前问话,童子不语返身入洞,久久不见出来。路人进洞探看时,只听闻洞中风雨声大作。后人遂以青衣为洞名。洞中有泉,泉以洞名。青衣洞口右侧有几方石刻,如今已经不太能看清,但这里是杭城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之一。

陆游也曾到过这里“打卡”,并写下了传诵一时的《阅古泉记》。

image.png

宝成寺院中的牡丹

青衣洞边上有老建筑,门牌号是“元宝心60号”。元宝心,因其上山道形如元宝得名,这幢建筑,据说就是原来的“重阳庵”,元代多名道士的修身之地。后屡毁屡建,直到清光绪年间改建为阮公祠。阮公,就是筑西湖“阮公墩”的阮元。

再往西北方向走大约百来米,紫阳山东麓,就到了宝成寺。原名释迦院,是吴山最古老的寺院之一,为吴越王妃仰氏建造。据《西湖游览志》记载,寺中原“有石观音、罗汉像”。相传,宝成寺多栽牡丹,游人甚众。北宋大文豪苏轼曾来此赏花,并在壁上题有《宝成院赏牡丹》诗一首。现在,寺内也种植着十来株牡丹,正值花期,不知与苏轼当年看到的牡丹比,哪个更动人?

在宝成寺斜倚的摩崖上,共刻有三龛七尊佛像。右侧一龛最为珍贵,即为麻曷葛剌造像,是中国内地仅存的一尊有确切纪年的藏传佛教造像,开凿于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距今已有近600多年的历史。龛形呈横长方形,龛顶略有弧度,高2.45米、宽4.1米。龛内又开三个小龛,中间为主尊麻曷葛刺,左文殊右普贤。

中国古代历史中,历代王朝几乎都有佛教石刻造像的工程,但如麻曷葛剌造像这般造型庞大、保存良好、刀法简练的为数较少,是研究藏密“梵式”造像发展的重要实物,也是研究古代石刻造像的重要根据之一。

2001年7月,宝成寺麻曷葛剌造像因其在宗教历史和宗教艺术史上的特殊地位,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余夕雯 摄影 陈中秋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