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图库>杭州影像
5·12国际护士节 感恩头戴燕帽的“提灯人”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5-12 07:37:28 Thu   

“护理工作是平凡的工作,然而,护理人员却用真诚的爱去抚平病人心灵的创伤,用火一样的热情去点燃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这是南丁格尔说过的一句话。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这是为纪念近代护理学和护理教育的创始人南丁格尔而设立的节日。

目前,全区护士人数为9537人,其中女护士有9272人,男护士有265人。因为疫情,这份职业显得更加特殊而庄重。他们或义无反顾逆行抗疫前线,或坚守门诊病房守护百姓生命健康,或不分白昼穿梭于村社开展核酸采样,或致力于将传统中医技术在临床上推广……

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关注这群可爱的“提灯者”,正是有你们的24小时的陪伴和守护,让病床上的患者感受着家人的温暖、生命的尊严,让疫情防控防护屏障更为坚实。

援沪ICU护士童佳亭:

严守“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未来你想做什么?相信有不少人问过你这个问题。高考结束时,童佳亭的班主任也问了这个问题。在他心里就有了答案,立志当一名护士。

因为少有男生选择护理专业,这一回答顿时引来了老师的疑惑,可是在童佳亭看来,护理虽然是一个艰辛的行业,但救死扶伤意义重大,平凡的护理工作也能散发光芒。

如今,童佳亭怀揣着最初的梦想,一路向前,他已成为区一医院的一名优秀ICU护士,近10年的ICU护理经验让他实现完美蜕变,从颤颤巍巍到干净利落的穿刺技术,从不知所措到轻车熟路的抢救流程。

重症医学科是危重病人最后的一道防护线,是一个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的战场,医院里最高精尖的设备和最危重的患者都汇聚于此。当走进ICU病房时,你能听到众多生命仪器发出的滴滴声,这些声音正是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所在。

今年4月16日,童佳亭接到一项“重任”,他成了浙江援沪医疗队第十一分队的一员,被分配到上海公利医院ICU病房。上海公利医院是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定点医院,目前,童佳亭所在的ICU病房里收治着16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童佳亭说:“这里收治的患者大多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数患者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并出现意识障碍。相对于普通患者来说,老年重症病情进展快,对护理的要求更高,护理强度也是成倍增长。”

病房里监测仪的尖锐警报音此起彼伏,屏幕上数字闪烁如同交通信号灯,随时有“叫停”生命之流的可能。半个月的高强度工作,让童佳亭更深刻地体会到防疫一线人员的艰辛。

此次援沪之行,对于童佳亭来说也是一次“圆梦”行动。

2020年武汉疫情发生,童佳亭的4位同事前往武汉支援,未能奔赴防疫一线是童佳亭许久的遗憾。后来,区一医院的负压病房筹备开设,童佳亭主动报名,认真参加新冠防护培训。在核酸常态化检测中,他听从指挥,奔赴在社区、机场、工地等防控一线。不仅如此,他还在业余时间,主动参加了浙江省ECMO专项人才的培训……如今这些准备都在援沪之行中派上了大用处。

在上海驰援期间,有一次他正在为患者输液,患者哭着问:“护士,我这个病,会不会更严重,会不会死……”童佳亭用坚定的语气跟患者说:“请不要过度担心,我们是从浙江来帮助你们的,我们有很多成功救治新冠病人的经验,一定会让你好起来的,上海,也会好起来的!”

对于童佳亭来说,这段在上海驰援的日子弥足珍贵,在援沪的逆行者中,有参与过疫情防控的“老将”,也有95后、00后“新生代”,此行也让他认识了一大批有着丰富经验的同行,经验交流分享成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让他收获颇丰。

舍小家为大家,在防疫战线上奔忙的勇士们,是家人的骄傲,也是家人心头的牵挂。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童佳亭最开心的就是跟儿子的视频时间,“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我想你了。”“爸爸在上海和病毒战斗,爸爸打完胜仗就回来。”

“打完胜仗就回来”这是童佳亭父子俩的约定。同心战“疫”,相信这一天很快就会来临!

120院前急救护士徐威:

9年时间出车近2万次救人无数

呼救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如果说120是城市的“生命线”,院前急救医护就是生命的“守护神”,他们24小时值守,争分夺秒,每天都在与“死神”抢时间。萧山区中医院120急救站护士徐威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个平凡而又神圣的岗位上,徐威已经工作了9个年头,每个出车任务都是一道救命的“指令”,唯快不破,徐威和同事们2分钟出车率达95.09%。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徐威一个月有近一半时间上的是夜班。

工作中的徐威。 记者 郭立宏 摄

“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患者面前”是每位院前急救人员心中的一个“执念”。徐威说:“我们每个班次24个小时,日均出车量为8趟,每次出车大概一个半个小时,去除吃饭等时间,几乎24小时无休。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急救任务是在晚上进行。”

为了能早一秒到达现场,徐威和同事们值班休息的地方和急救车车库是挨在一起的,就连晚上睡觉他都穿着工作服,这样一有任务掀开被子就能出发……久而久之,和衣休息成了徐威工作中的一种习惯。

“除了出车快,吃饭也要快,一顿饭经常要分两次吃,回来时饭菜早已凉透……对我们而言,能安安心心地吃顿饭是一件‘幸福的事’。”徐威打趣的言语间透着院前急救人的辛苦和不易。

身为一名院前急救人员,每次出车时碰到的患者情况五花八门,车祸、脑梗、心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急救都需要熟练掌握,并在最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救治,只有掌握过硬的急救护理技能才能应对急救现场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

在医院里,男护士屈指可数,但是在急救过程中比拼的不仅是技术,还包括体力。抱患者上担架、抬担架上楼,以及拿随车出急诊用的急救包、心电图机等重器械,男护士更有优势。

去年7月的一天,徐威连续两次出车登上北干山上的萧山革命烈士陵园进行急救,一小时内他扛着担架、背着急救箱来回跑完2500多级台阶,完成急救任务后整个人就像从水里捞起来一样,全身湿透。其实在日常急救中,抬担架、爬楼梯对他而言已经司空见惯。

虽然男护士的体力更好,但仍难以避免受到伤害,“腰伤是我们最普遍的职业病之一,很多同事都有腰扭伤。”前段时间,徐威检查出腰椎间盘突出,但他仍戴着腰托工作。

9年时间,3285天,徐威累计出车近2万次,他的足迹留在了萧山各个村社的小道上。每次看到自己和同事们全力挽救过来的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他都特别有成就感。也许,没人记得他们的名字和脸庞,但他们为营救生命而拼命奔跑的样子让无数人动容。

徐威说,院前急救是一份守护生命、给予希望的职业,既然自己选择了这一行,就会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坚持下去。采访临近尾声,120急救站又传来刺耳的警笛声,徐威和同事们再一次出发,为生命接力……

核酸采样护士长沈婷:

25年的长情告白——“初心不忘,爱己所选”

疫情防控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而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就是实现第一步“早发现”的关键。

4月28日,萧山全域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一时间全区村社、企事业单位、重点公共场所附近,一个个核酸采样点有序开工。浙江萧山医院的核酸采样点作为常态化核酸采样的重要场所之一,24小时不间断提供采样服务。

沈婷正为群众进行核酸采样。 记者 郭立宏 摄

“我们这里一共有4个采样窗口,日均采样量在6000人以上,最多的一次达到了11630人,连我在内一共有10个采样护士三班倒满负荷运转,平均算下来窗口内的采样姑娘每天每人的采样量都在1000人次以上。”眼前说话的正是浙江萧山医院核酸采样点负责人沈婷,一名有着25年护理经验的“老”护士,也是医院采样点的“大管家”。

一天做1000多次核酸采样意味着什么?

按照管理要求,核酸采样人员都把防护和消杀当做重中之重,给每一个客人采样前、采样后都要用消毒液给双手消毒。这样算下来,每天1000多次采样,对采样人员来说就要每天消毒双手1000多次。

“扫码、拧瓶盖、采样,我们的姑娘们每次都要重复同一个动作。久而久之,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出现了肩颈综合征、腕关节综合征。”对此,沈婷很是心疼,在她眼里每个坚守在采样点的护士姐妹都是家人。

因为采样点来采样的人流量大,护士们按时吃饭也成了一件难事,为了不影响进度,采样人员都是轮流吃饭,吃饭前后还要脱、穿防护服,这样一来时间就更为紧张。

“我来接替,你去休息一下,好好吃个饭……”沈婷的举动让很多人倍感温暖,她说:“这些采样一线的姐妹们太不容易了,每次工作都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全副武装,一场采样下来衣服都会湿透。采样时间一长,很容易感到口干舌燥,想喝水,但这时脱防护服就太浪费了,大家都是咬牙坚持着。即便是中午吃饭时间能喝上水了,大家也不敢多喝,就怕下午干活的时候要去厕所……”此时的沈婷眼里心疼的泪水一个劲地在打转。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说不累,那是假的。

防疫一线,医护人员加班加点是工作常态,沈婷也是如此。因为加班双休变成了单休;因为采样人员多,上完白班接着上夜班;忙到凌晨一两点下班也不稀奇。沈婷手上的积休时长已经有250多个小时,折算下来可以兑换一个月的假期,但是沈婷从未兑换过。只要采样点一呼叫立马就能见到她的身影,顶班、打标签、维持秩序、指导核酸开单、报告单打印、协助行动不便者上下台阶、运送标本……哪里有需要她就出现在哪里。

沈婷笑着说:“初心不忘,爱己所选。患者满意,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记者 盛凤琴 通讯员 章瑜 姚维红 邹紫 洪斐 汪期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