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图库>杭州影像
辛海蛟:“桥二代”与彭埠大桥的不解之缘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7-26 07:39:27 Tue   

326eefe33fff991761a5e28c5f6215f9_9360386_xsrbhx_1658759605169_s.jpg

目前,沪杭甬高速公路杭州市区段改建工程进入收官阶段,该项目关键性节点工程——新建“彭埠大桥”完成铭牌安装;主线高架桥即将交工验收,全线已完成总体形象进度98%,预计9月底全线具备通车条件。

一桥架南北,钱塘江上又增一条过江通道。

30多年前,刚刚毕业的辛海蛟参与了“隔壁”彭埠大桥(钱江二桥)的建设;如今,作为沪杭甬高速公路杭州市区段改建工程机场轨道快线合建段(中段)项目书记的他,站在新建彭埠大桥旁,感慨万千。

30年前,

他作为测量人员用脚步丈量彭埠大桥

1991年7月,刚满18岁的辛海蛟从武汉铁路桥梁学校毕业来到杭州,参与建设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浙江首条高速公路的跨江桥——彭埠大桥。

“我是一名‘桥二代’。”辛海蛟说,“父亲从部队转业后来到九江长江大桥项目做潜水工,家里就跟着父亲一起搬到了项目基地上。”从小在项目基地上长大的辛海蛟,见证了父亲和工人们的昼夜奋战,吃饭都是边干活边凑合。

从小深受父辈的影响,长大后子承父业,辛海蛟兄弟三人继续从事桥梁工程建设,进入了中铁大桥局自己办的桥梁学校,毕业后就分配到中铁大桥局工作。当时,初入社会的辛海蛟是一名测量员,在彭埠大桥建设中,他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背着经纬仪、水准仪在线路上来回奔波,放线、放坐标,测量结构物的高度、位置。

“天天在外头跑,还不能戴帽子影响视线,过了一个夏天就晒得漆黑。当时我们学校老师来看我,都差点没认出我来。”辛海蛟回忆,30多年前,工地上的条件比现在多了几分艰苦。“夏天很热,冬天很冷,为了防滑只能穿普通的胶鞋,冻脚,大家就一双一双套袜子;那时候也没有自来水,平时用水都是打井水。”

从开建到完工,4年间,交通建设者们与自然条件较量,利用并不先进的机械设备,在强涌潮河段上修建了一座公路、铁路并列的特大桥。

30年后,

他作为项目书记在老桥旁建新项目

1992年4月,未能见到彭埠大桥通车,辛海蛟就赶往南京绕城高速项目,而后又辗转桐庐、金华永康、东北等地参与桥梁项目建设。他的成长轨迹就是以一座座大桥的建设为节点,是大桥建设发展的见证者。

这次再回杭州,也是他主动申请。“当时我在东北的一个项目上,听说彭埠大桥旁又要建设新的项目,我就立即跟领导说想回来,我对浙江很熟悉,也很喜欢。”辛海蛟说。

角色从测量员转变为项目书记,在丰富的工作经验下,辛海蛟带领着团队攻克项目建设难关,抓进度、抓安全、抓质量,保证项目有序推进。“从2020年5月底正式开工,到现在大概2年时间,这段道路建设难度不算大,但体量特别大,混凝土达48万立方米,钢筋5万多吨,高峰期1000多人同时开展作业。”辛海蛟介绍。

如今,在沪杭甬高速公路杭州市区段改建工程机场轨道快线合建段(中段)建设现场,宽阔平坦的高架路面已经准备就绪;高架之下,杭州机场轨道快线已完成铺轨,进入试运行阶段;地面道路正在紧锣密鼓开展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施工……

30年弹指一挥间。站在中段高架桥上,随时都能看到当年自己投入了汗水与心血的彭埠大桥,让辛海蛟感慨万千。“这次虽然没直接参与新建彭埠大桥的建设,但是看着这两座桥,还是很有感触。”辛海蛟说,20世纪90年代建设彭埠大桥时,用的机械设备都比较落后,“当时很多修桥技术、设备都是从国外学来的,这座桥当时在国内的施工难度也比较大,高峰时要同时投入好几千人。如今,不仅投入的人力少了,建设材料、技术也有了大幅提升,现在新建彭埠大桥包括我们中段工程的建设难度并不算大。”

随着沪杭甬项目建设进入扫尾阶段,辛海蛟也将承接下一个项目。“在项目上生活了30年,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工作节奏,虽然兄弟三人已经十几年没有聚在一起过年了,但是想到有那么多桥梁项目上都有我们的身影,还是很高兴可以为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辛海蛟说,他计划着退休后,到自己参与建设的项目上走一圈、留个影。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文/摄 首席记者 黄婷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