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图库>杭州影像
酷热屡破纪录,今年夏天怎么了?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8-12 09:55:30 Fri   

全省出梅以来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减少近六成

热!热!热!副热带高压像一个超大功率暖风机,高高悬挂在浙江上空,任由滚烫的空气在大地沸腾。

大范围、持续性、高强度,本轮高温天气“个性”很强。从小暑、大暑,再到立秋,节气“背景”不断轮转,酷热高温始终独霸天气舞台“C位”。

8月11日,全省依旧被高温笼罩,大部地区最高气温为38℃至40℃。自出梅以来至8月11日,全省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7%,过半区域因温高雨少发生气象中到重旱,杭嘉湖地区和台州、温州、金华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气象干旱。

种种迹象表明,今年夏天的高温具备极端性和灾害性。大家心存疑惑——高温热浪从何而来?极端天气是否有迹可循?人们能否做些什么?

昨日,杭城最高气温达到40.9℃,创下今夏杭城高温新纪录。当日下午,上城区清波街道定安路社区联合辖区单位,为后市街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建设者及周边户外工作者提供凉茶、绿豆汤、柠檬水等解暑饮料,在炎炎夏日里送上一份和谐关爱、共战高温的后勤保障。通讯员 豆飞飞 文 记者 李忠 摄(杭州日报)

热浪的威胁

我们正在经历狂热的夏季。体感如此,数据亦是如此。

7月12日,杭州发布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最高气温40.3℃,刷新该市发布高温红色预警历史最早纪录。7月23日,大暑节气,浙江7地打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高气温纪录。8月11日,杭州气温冲到40.9℃,打破今年以来最高气温纪录。

在浙江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毛燕军给记者展示了电脑屏幕上的数据:7月浙江平均气温为30.6℃,比常年同期偏高2.1℃,居历史同期首位,全省21个国家气象站超过历史纪录。

不仅仅是浙江,全国乃至整个北半球都已进入“火炉”模式。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评估,杭州、福州、成都、合肥等多个省会城市在今年遭遇了极端高温灾害。截至8月2日,我国高温覆盖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超过9亿人,有131个国家气象站的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

地球另一端,向来凉爽的英国也未能脱逃高温。7月19日,伦敦希斯罗机场气温达到有气象记录的181年来第一个40.2℃,连机场的跑道都热变形了。

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高温热浪的威胁常常被大家忽视。实际上它在全球造成的死亡人数远高于龙卷风、洪水和强风暴等灾害。目前持续的高温已经给多地生产生活和人的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

今年夏季,“热射病”上了微博热搜。这种最危险、最严重的中暑,在今年夏天变得近在咫尺。

记者从浙江某三甲医院获悉,该院今年热射病患者明显增多,基本每天都有,仅7月上旬就收治了47名中暑病人,其中危重23名。此外,浙江、江苏、四川、广东等地多人确诊热射病,并已有死亡病例。

农业也遭到不小的打击。眼下,松阳县种茶大户蔡陈法按照农技专家指导的方法抓紧引水灌溉,他家不少茶树因持续高温出现不同程度“灼伤”。此外,浙江部分地区早稻出现“高温逼熟”危害,局部柑橘出现“日灼”现象。省农科院桃树专家肖金平调研发现,7月部分山地桃园已出现旱情,持续高温干旱对桃品质影响较大,高温还加重了潜叶蛾、梨小、红蜘蛛等虫害的发生趋势。

高温热浪还给供电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6月13日以来,河北、山东、浙江等省(区)电网以及西北电网和南方电网用电负荷均创历史新高。

高温的推手

“浙江大部分的高温灾害离不开副热带高压的推波助澜,今年也不例外。”毛燕军告诉记者,副热带高压是个暖性高压系统,在其控制范围内气流下沉,不易形成云,使太阳辐射更容易到达地面,有利于地面增温。

今年盛夏,强势的大陆高压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一度打通连片,牢牢控制浙江,导致浙江极端高温频发,强度较往年更强。

副热带高压异常的背后,意味着全球大气环流、海洋环流都在发生变化。

“从气候变化的大背景来看,全球变暖应该是北半球一些地区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兼职教授任国玉告诉记者,从几十年到上百年观测数据来看,全球多数区域气候变暖是显著的。

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去年8月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中,以毋庸置疑的肯定语气,指出气候变化由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引起。

此外,在世界许多城市地区,快速城市化造成的城市区域明显升温,也是造成城市地区高温热浪频次、强度明显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人口有一半以上居住在城市,其中欧洲、北美和东亚地区更是高达60%以上。城市化引起的高温热浪频次变化,对社会的影响比较大,也更容易被人们感受到。

越来越多主流研究表明,气候变暖会引起高温、强降水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

8月初,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显示: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极端高温事件明显增多。2021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沿海海平面、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等多项气候变化指标打破观测纪录。

“气候危机已经不再是温水煮青蛙的状态。”长期关注气候变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博士刘君言及其团队,曾在去年对我国主要城市区域气候变化风险开展评估研究,并发布了《与“洪”共存——中国主要城市区域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及未来情景预测》报告。

该报告指出,华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温上升速率处在高位,是热浪的中高风险区,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的降水波动幅度和降水量均呈现上升趋势,是洪涝高危险区。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代表的中国主要城市群和中国气候变化高风险区重叠。高度集聚的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暴露在气候变化带来严峻的安全危机中。

以杭州市区为例,近60年内共出现高温过程429次,其中前40年发展得较为缓慢,但此后20年高温热浪的频次和强度呈现爆发式增长:2001年以来频次达177次,占总次数的41%。

“2021年杭州市区范围内发生了14次高温过程,如果加上今年的数据应该会更显著。”刘君言坦言,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不再是缓慢的线性变化的过程,或许远比人类想象的更为剧烈和迅速。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朱承 胡静漪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