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图书馆是“小而美”的“精神粮仓”
阮可 浙大城市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共同富裕研究院研究员
邻里图书馆的创新点
邻里图书馆是城市一座座“小而美”的“精神粮仓”,通过向市民提供“零门槛”“无边界”“全天候”的阅读及周边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了高质量的精神文化食粮,其创新点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空间创新。邻里图书馆体量小,面积只有100平方米多点,选址落点更为灵活,往往利用小区和社区的架空层、物业储物间等闲置空间巧妙改造,实现华丽转身,成为社区阅读及文化活动的“金角银边”,促进了以社区为中心的幸福基本单元建设。
二是路径创新。形成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贯通”的全民阅读新路径,有效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真正体现了以“人民为主体”,为打造“书香杭州”注入更为持久的动力。邻里图书馆的图书很多是社区居民主动捐献的,很多宝妈也乐于参与邻里图书馆的志愿服务。
三是载体创新。邻里书房以打造“五分钟阅读圈”为目标,是“十五分钟品质文化圈”在社区“末梢”的延伸,成为有效助力实现“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的载体,构建起中心馆—总分馆—城市书房—邻里图书馆的城市公共阅读服务新格局,也是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杭州实践探索。
四是模式创新。改变仅依靠政府单一投入办文化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体系。邻里图书馆逐步完善的市区联动发起机制、准入机制、退出机制、馆界联盟机制、社区居民参与机制、志愿服务机制都有其特色,具有创新意义和示范性、可复制性。通过市场机制和竞争方式提升基层阅读服务效能的做法也值得期待和关注。
邻里图书馆“邻里办”
杭州邻里图书馆已列入杭州市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城市范例第二批试点名单,是一项非常有生命力的文化惠民项目,充分体现公共文化服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理念,地方政府、公共图书馆、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四方主体共建共享共治,邻里图书馆“邻里办”,大家一起参与到城市公共文化阅读的“微循环”中。
可预见的是,未来几年不但会有数量上的增长,更会有质量上的提升。从前景来看,邻里图书馆会有更多杭州本土、在地文化符号的呈现,会有更多接地气、烟火气文化活动的开展,比如有些规划中的邻里图书馆在考虑馆舍设计如何融入“宋韵文化”“名人文化”,这需要更多的市民关注和提出建议、也需要专业人士如设计师、文化人士参与,也需要社区居民一起呵护,让邻里图书馆成为邻里的“文化共同体”。
从保障来看,建议各区、县(市)能出台扶持政策,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意见,把邻里图书馆基本服务项目列入购买服务清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社会组织运营的压力,毕竟邻里图书馆是以公益为主。建议邻里图书馆还要有更多数字化场景的应用。
通过“流动文化服务”
打通“最后一公里”
邻里图书馆的建立是为了进一步丰富“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按照国际上对公共文化设施有效覆盖的测算,超过15分钟路程,公共文化服务不具有“可达”的便利性,也就降低了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性。
“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形成关键有两点:一是要加大对文化设施的投入,按照标准和要求建成“可达性”的基本服务网络。在公共文化服务难以覆盖的“盲区”,则可通过“流动文化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二是精准对接群众的需求。“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不仅是建好设施,还要有活动、有内容、有产品、有特色、有主题,这样老百姓才愿意来文化场所。
“文化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对一座城市而言是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是一座城市政府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落地项目,是一座城市实现全域文化繁荣全域精神富有的惠民成果,也是一座城市具有高辨识度的文化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