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杭州影像
回家 春运第一天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01-08 07:44:45 Sun   

记者 江玥 摄

记者 黄煜轩 摄

昨天是春运的第一天,从这一刻开始,返乡回家将成为在外游子们的“主旋律”。

天还没亮,我们就来到了杭州火车东站,春运期间杭州的第一列加开列车——G4835次列车将于6点22分正式发车,拉开今年春运的大幕。

老家贵州的老吴一大早就来到东站,他说,提前很久就买好了车票,坐G4835次列车回老家,“顺利的话,今天能在家吃晚饭了。”

像老吴这样的旅客还有很多,相较于前两年的春运,今年的春运显然更加热闹,重启的生活需要“回家过年”这样的仪式感。人们不约而同不远千里从这座城奔赴另外一座城,只为赶上除夕夜的那顿团圆饭。

要带回家的礼物很多

返乡“神器”油漆桶换成了帆布包

以往的春运,在火车东站或城站的候车大厅里,总能见到很多带着油漆桶的旅客。油漆桶容量大,可以装不少行李,赶路途中还可以充当座椅,成了很多旅客的返乡“神器”。

过去,老吴坐火车回老家时,也常常会带上一个油漆桶装东西,不过今年他没有带油漆桶,而是带上了一个装得满满当当的帆布包。

“以前坐绿皮火车回去,经常没座位,油漆桶可以让我坐着休息。今年坐的是高铁,有座位,舒服得很,不需要油漆桶了,带着也不好看。”老吴说,现在老家都通高铁了,自己手头也宽裕了不少,于是计划好坐高铁回家过年了。

带着类似大帆布包的,还有重庆人老郑,他在杭州修地铁,已经两年没有回老家过年了,“前两年都没回去,所以今年买了很多礼物带回去给娃娃些(意为小孩们),我怕油漆桶太硬,把礼物整破了,所以选了这个大帆布包,够结实。”

在他的帆布包中,有新买的童鞋、化妆品、书包、平板电脑,还带上了布洛芬等药品,“给家人带一点药,我会觉得放心一点。”

刚过6点,G4835次列车开始检票,它搭载着近600名春运旅客准点发车,途经上饶、南昌、长沙、湘潭、韶山、怀化、凯里等地,历经8小时24分,于昨天下午2点46分抵达贵阳北站。

这是过年前最后一次出差 回家的机票已经买好了

昨天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来来往往的旅客行色匆匆,看上去人气很旺。但其实机场的春运高峰还未到来。预计1月14日至20日期间(除夕前一周),杭州机场才会出现第一波春运客流高峰。

在机场4号航站楼,我们遇到了正在办理行李托运的小杨。小杨是陕西汉中人,在杭州滨江区一家科技企业工作,经常要去广州、北京等城市出差,这次去的是广州。

“今天应该是我年前最后一次出差了。今年回家过年的机票我都已经买好了,不过还没放假呢,还有十来天才能走。”

小杨对去年的春节记忆犹新。“去年因为疫情没能回家。我一个人在租住的地方过年的,真的挺想家的。特别想念家乡的美食,想吃羊肉泡馍和热面皮。”

“还好,今年总算能回家了。”说起“回家”,小杨的眼睛一下亮了起来,连说话语气也变得轻快了。 

今年我们要回家过年喽!

杭州,年后再见!

记者 江玥 摄

记者 黄煜轩 林建安 濮小燕 许晖

昨天早晨,我们跟着返乡大潮,在杭州东站坐上了G32次列车。

这是从杭州出发的北上列车,路上只停靠南京南站、济南西站等少数站点,终点站是北京,乘坐这趟列车的旅客,有不少是在杭州生活的北方人,车厢内能听到北方各地的口音。

赶回家吃妈妈做的大葱卷饼

也给妈妈带了她爱的杭州小笼

“中午就能到家吃饭,一定要有大葱卷饼,太想吃了……”列车上,济南姑娘小葛迫不及待地给妈妈打了电话。

小葛说,刚来杭州的那几年,找不到山东菜馆,大葱卷饼很难吃上,最远的一次她特意跑到富阳去吃,这几年杭州的山东菜馆越来越多,在下沙、临平、未来科技城和萧山等地,都有好吃的山东卷饼。

“不过,味道不太一样,杭州的葱似乎味道淡一些,卷饼的嚼劲也和我妈妈做的不太一样,所以我还是特别想回家吃一口妈妈做的大葱卷饼。”

然而因疫情、工作等多方面因素,小葛已经一年多没回家了,去年的春节已经买好了票,却因为小区附近出现病例而取消了行程,爸妈得知后,来到杭州和小葛一起过年,这也是他们一家人第一次在外地过年。

去年在杭州过年的那几天,小葛带着爸妈去西湖坐游船、灵隐寺祈福、钱江新城看灯光秀,还吃了各种杭州特色美食以及日料、韩料等爸妈平常不会去吃的美食。

“我带我妈吃了那么多店,她最喜欢的就是鲜肉小笼,她说肉馅的汤融在面皮里太好吃了。”

我们看见了小葛行李箱上的冰袋,冰袋里装的是前天下班后她特意去买的速冻杭州小笼,就是为了给妈妈再尝尝杭州小笼的味道。

只要工地有需要

明年随时回浙江

昨天下午,火车西站门口,何小朋刚刚放下电话,老爸何笙铭问他:“又是你老婆电话啊?呦呦呦,天天晚上视频,还不放心啊?”

“走吧走吧!”小朋不好意思地绕开话题,父子俩拎起行李踏上了回家的路。这是他们两年来第一次回云南大理老家。

何笙铭47岁,小学学历。3年前,儿子小朋娶媳妇,翻修大理老家的房子,何大哥花了近40万,掏光了家底。这是他10多年来辗转全国打工的积蓄, 山西挖煤、河南修路、台州建楼……何大哥拉低口罩,指了指鼻子两侧,看起来像圆珠笔画上去的蓝色线条说:“煤矿爆炸的时候,煤渣嵌入了皮肤里,后来我花了好几千去做激光,到现在还很明显。”

那次事故后,中铁二十五局正巧招人,何大哥报了名,从此驻扎在浙江各个工地,他也从一名水电学徒工成长为带徒弟的大师傅。

儿子小朋来浙江前,曾在老家修车,月收入3000块。而那时何大哥在杭州一年能赚15万。2021年初,何大哥说服了儿媳妇,把小朋带到了台州的工地。“年纪轻、脑子活。”何大哥翻出手机上的电子版设计图说,“他一学就会,现在懂得比我还多。”

几天前,何大哥把身边的现金都打入了一张和妻子联名的银行卡里。他算了下去年的收入,父子俩一共赚了十四五万。这要在3年前,何大哥一人就能赚到,去年则多少受疫情影响了,当然,工作也没有以前那么辛苦。

问他钱都是怎么分配的?何大哥指了指小朋:

“他们的钱是他们的,我的钱是大家的。全家的开销都算我的。”

正因如此,这两年的花销不免让他肉痛。但何大哥很乐观:“还好还好,公司年年帮我们交社保、医保,住的地方24小时都有空调。只要工地有需要,我们明年随时回浙江。”

年货不用我们操心

儿子会买好寄回老家

刘大哥和老婆坐的车,是昨晚6点多发车的,但归心似箭的他们,上午10点多就在杭州东站的候车室里候车了。

他们带上了我们熟悉的油漆桶,两个叠放的红色油漆桶里,放着一个红色的热水瓶。夫妻俩怕开水续不上,每次出门,都要带上。

倒放着的热水瓶盖里,接着一堆瓜子壳。夫妻俩一边聊着天,一边嗑着瓜子。

刘大哥48岁,老家安徽宿州,去年过了春节来的杭州,在工地上做混凝土浇筑。今年过完春节,夫妻俩还会回来。

嗑完一把瓜子,刘大哥拍了拍手,“杭州不错的啊,断断续续我也在杭州有10多年了,这边工作机会多。”

他们的儿子也在杭州,20多岁,做餐饮。做餐饮这一行,过年期间是最忙的,疫情3年,儿子也有3年没回老家过年了,今年老板特批了他年三十回家过年,不用再错峰回家了。

夫妻俩随身只带了生活用品,年货不用操心,儿子会买。

“他会寄回老家的,现在的年轻人,谁还自己拎年货回家啊,快递都很方便了。”

这么多年我一个人在杭州很安全

老板也从来没有拖欠过工资

春运,除了大包小包的行李,还有一个个温暖的电话。

杭州东站东进站口,李阿姨给老乡打了一个电话,“已经到车站了,放心吧!”

别看她个头不大,但已经在杭州的工地里开了3年的升降机。

“我们都是有证的。”她笑着说,“我在临平的一个工地建商品房,你们杭州人住的房子,有可能就是我们建的。”

李阿姨54岁了,想换个工作,这次她准备先去趟上海,和那边几个老乡商量换工作的事,然后就启程回老家,准备过年了。

李阿姨老家在湖南怀化,家里还有一个老母亲,所以,她每年过年都是要回家的。

她拎着一个行李箱和两个大帆布袋,全是生活用品,大多是衣服。

“杭州的特产,我们老家也能买到,现在很方便的。”她说,年货就算了,倒是想买辆车,“自己有车就好了,能多带点东西。”

过完年,如果没找到合适的新工作,李阿姨还要回杭州。

“杭州好啊,这么多年,我一个人在杭州,也没出过什么事,很安全。而且老板也从来没有拖欠过工资。”她就是担心,随着年纪大了,开升降机的工作也许做不久了。

广州、北海……

旅游过年也启动了

有回家过年的,也有出门过年的。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王阿姨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正在候机。

“我们都是杭州人,准备去广州朋友家玩,我老公和儿子去办手续了,我在这看行李。有可能就留在广州过年啦!”

另两位结伴出行的阿姨,正在等待去广西北海的航班。“今年打算在北海过年了,那边的气候和美食很吸引我们,海鲜很多的嘞!”

回家的回家、旅游的旅游,疫情逐渐远去了,我们正一点一点回归正常生活。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黄煜轩 许晖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