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杭州影像
自古孤山多姓林?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02-19 13:13:56 Sun   

林社不是“梅妻鹤子”林和靖的旧宅 而是为纪念浙大首任“校长”林启

孤山全景


两只织女银鸥飞过林社

孤山林社

杭州人到西湖边赏梅,绕不过两个地方,一个是植物园灵峰山下,另一个就是孤山后山。

孤山的梅,风雅、诗意,文人腔调很足。很多人不知道,孤山旧名“梅花屿”,以梅花命名,想来从前这里的梅树还要多。

这几天,孤山梅花已经进入最佳观赏期,每天到这里来探梅的游人络绎不绝。

但就在后孤山热闹的梅林旁边,有一座方方正正、飞檐翘角的建筑,却显得相对冷清。无数人从它门前经过,除了将它当成拍梅花时的取景背景外,很少人会专门走进去。

这座中西风格交融的两层建筑,就是林社。

因为在放鹤亭边上,很多人误以为这里是“梅妻鹤子”的北宋诗人林和靖旧宅。

其实,林社是杭州百姓为了纪念清朝杭州知府林启而建的。

林启是谁?杭州人又为什么要纪念他?

林社旁的林启铜像

浙大首任“校长”林启

时间回到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杭州迎来了一位新上任的一把手,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林启。

林大人是被贬才到杭州的。

他本是陕西学政,相当于省教育厅长,主管教育和科考各项事务,位高权重。但因为看到沉迷奢华的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用于建造颐和园,愤而上书,得罪了慈禧,被一道诏书贬到浙江衢州,后又调来杭州。

林启在杭州任职期间,最重要的政绩,就是创办了三所新式学堂,开启杭州近代教育的先河。

他开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叫“求是书院”,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大学前身。除了自己担任书院总办(校长),林启对书院的新生招考也有严格要求:“一行诣笃实,一文理通畅,一资质敏悟,一精神充足。”

据说,第一期招考时,林启还亲自出题、阅卷,择优录取。在课程设置上,也打破了传统书院或官学的模式,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史地、英语、日语、博物、音乐等近代科学文化相关课程。

林启作为浙大历史上的首位“校长”,对于浙江大学办学历史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后来他又创办了浙江蚕学馆,这是我国最早的农桑学校。

林启以新学校的形式,学习改革中国的蚕丝技术。除了教室和宿舍,专门修建了一座楼,作为饲蚕所,学生多是秀才,林启亲自兼任校长,并开设物理、化学、植物、桑树栽培法、缫丝法等课程。蚕学馆建校的当年,就有国外报纸专门报道评论这件事,惊呼“中国的蚕丝,将要重新崛起”。

在孱弱的近代中国,林启的这个举动,奠定了重振杭州丝绸的基础。

浙江蚕学馆,后来变成了浙江丝绸工学院,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理工大学前身。

高等教育粗具规模后,林启又决定兴办中等教育,为高等学府打好基础、培养优秀学生。

1899年,林启开办了养正书塾,辛亥革命胜利后,养正书塾改名为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之后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合并、浙江省立女子中学合并。养正书塾,也是今天的杭州高级中学与杭州第四中学的前身。

在那个年代,创办新式学堂是需要冒风险的,新学很容易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和攻击。但林启依然义无反顾,这几桩办学大事件,都密集发生在他在任的四年时间里。

1900年4月,呕心教育事业的林启在杭州一病不起,最终病逝,那年他62岁。

在杭州时,林启十分仰慕隐居孤山的林和靖,曾在孤山补种过几百株梅树,他的遗愿就是“为我名山留片席,看人宦海渡云帆”,杭州人便将他葬于孤山并修建祠堂。

现在的林社是1951年新建成的,1955年,林启墓迁到了鸡笼山,林社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先后被多家单位当作办公用房,时间久了,几乎连在这里办公的人都不知道,这座楼原来是为了纪念林启。

1997年,浙江大学建校100周年,林社恢复。里面主要展示林启生平、在杭事迹及林社的变迁,时任校长潘云鹤题写了“林社”匾额。

同一年,西湖景区在林社东侧绿地上,建了一座林启坐像,身穿长袍,倚在一张小圆桌旁,望着他最爱的孤山视角下的湖光山色。

林逋(林和靖)墓

除了“梅妻鹤子”林和靖 还有日本馒头始祖林净因、民族英雄林则徐

林社边上,是一组仙鹤雕塑和著名的放鹤亭,亭子上方,还有一座墓,墓主人就是被林启所仰慕的林和靖,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隐逸诗人。

可以这么说,在没有遇到林和靖之前,孤山梅花就只是一种植物,而林和靖的出现,让这里的梅花有了精气神,多了人文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他最经典的传世咏梅绝唱。

林和靖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也有说法他是浙江奉化人),才情极高,但不趋名利,40多岁后隐居孤山,终身不仕不娶,只喜栽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

放鹤亭,林则徐撰、林散之书的楹联。

他把对诗意生活的想象,都投入到了这山水之间的岛屿上,追求心灵自由,遍植梅花,硬是把光秃秃的孤山改造成了“梅花屿”。

他种的梅树,不是现在的纯观赏树,而是可以结果子的梅树,这也是他清贫生活的经济来源之一。

林和靖一生没有做官,但与名臣范仲淹、梅尧臣都是好友,连当朝皇帝宋真宗也仰慕他。隐居孤山后,经常有人慕名来访,如果碰巧他出门在湖上泛舟,就难以相遇。

他想了个办法,买了两只白鹤,养在园子里。要是好友来访,家童就会放出白鹤,招呼主人返回。

用现在的话说,林和靖的“迷弟”实在太多了。杭州著名老市长苏轼也是其中之一,苏轼到杭州时,林和靖已经过世40余年。他曾在林和靖咏西湖的《自书诗》字帖后留下了一首《书和靖林处士诗后》:“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我不识君曾梦见,眸子瞭然光可烛。”

连各位皇帝都要专门来孤山附庸这番风雅。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书写了南朝诗人鲍照所撰的《舞鹤赋》,后来康熙皇帝听闻了“梅妻鹤子”的故事,于是就临摹董其昌书写了一篇《舞鹤赋》,这刻碑现就在放鹤亭中。

对了,林和靖本名林逋(bū),在他去世后,宋仁宗慕其品行高洁,赐谥号“和靖先生”。皇家要特别给一位平民赐谥号,可见林和靖先生的人格魅力。

他是整个孤山的灵魂人物,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会误把林社当成是林和靖家的原因。

净因亭

孤山多姓“林”

你有没有发现,孤山好像跟“林”姓特别有缘?除了林启、林和靖之外,我们梳理了一下,还真有不少“林”姓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

比如,孤山东麓半山坡上的净因亭,纪念的是元代浙江奉化人林净因,据说他是林和靖侄儿的后人。

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但在日本人心目中,这是神一般的人物。据史料记载,1350年,林净因东渡日本,带去了中国馒头的制作技艺。

当时的日本没有掌握面粉发酵技术,林净因参考中国肉包的做法和工艺,又加入了日本人喜欢的馅料,制作出了林氏馒头,开创了“日本馒头第一所”,由此成为日本的“馒头始祖”。而被誉为日本点心界鼻祖的盐濑总本家株式会社,正是由其后人所创。

一直到现在,奈良还有一座神社,是日本唯一的“馒头神社”,就叫林神社,每年都会举办馒头节,以感怀林净因为日本点心业所做出的贡献。

清代的林汝霖,与林启是福建同乡。他生前曾是咸丰年间杭州一名无品级的典史,因抗争被太平军所杀。林汝霖的母亲、妻女以及长子、次子也先后被杀。等太平军败退,重修典史署时,挖出林典史一门骸骨,将其葬在孤山林和靖墓旁。

晚清重臣彭玉麟曾题林汝霖墓联:“劲节冷梅花,丛祠抔土足千古;芳邻结孤屿,处士忠臣是一家。”

林启的另一位福建侯官(今福州)同乡挚友,也是他的林家后辈——林纾,曾做过光绪举人,任教过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大翻译家、大教育家。

孤山拍梅花常以林社为背景

1901年,林纾客居杭州时,与同乡林白水等人创办《杭州白话报》,并协助林启创办养正书塾和蚕学馆。

他与林启曾一起登孤山,两人看到林和靖墓前后梅树凋零,觉得大煞风景,林纾就建议林启,“西湖难得有如斯清雅之地,复旧观如何?”林启乃命补梅百株。现在林社内的文献介绍中,还有林纾写的《林迪臣太守孤山补梅记》。

在孤山放鹤亭中,最靠外的亭柱上有一副楹联“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为“虎门硝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所撰。上联赞颂林逋终身隐居、不慕荣华的高风,下联从孤山的名字生发联想,言有梅花相伴,则孤山不孤。

林则徐也是福建侯官人,据《林则徐年谱》记载,他至少两次任官杭州。在杭期间,林则徐曾倡议集资修于谦墓,竣工时特撰《重修于忠肃公祠墓记》。同时,他还捐俸在孤山重修林和靖墓、祠堂和放鹤亭,补植梅树,并留下上述楹联。

有意思的是,如今挂在放鹤亭的这副对联,书写者也姓林,是被誉为当代“草圣”的书法大家林散之。

孤山不孤。看完本期杭州Discovery,跟着这些历史足迹,漫步孤山,探梅赏景,也许更能感受西湖深厚悠远的文化之美。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余夕雯 摄影 陈中秋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