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杭州影像
杭州“考古前置”助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07-26 13:51:51 Wed   

高温下抢“速度”忙“发掘”

为了防晒,考古工地搭建起了黑色遮阳棚。

出土的青花碗

考古工作者用考古铲仔细地刮“面”。

杭州日报讯 讲好运河故事,传承千年神韵。

眼下,杭州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久前,公园标志性项目大运河杭钢公园初露风华,约10万平方米的公共空间建成试运营,并举办了首场万人规模音乐节……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杭州市文物研究考古所(以下简称“市考古所”)也在这片土地上悄悄地助力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

“为配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相关地块的基本建设、推进杭州‘考古前置’制度,市考古所于大城北某考古工地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不少‘大宝贝’!”市考古所相关负责人说。

高温酷暑下,考古工地是怎样开展工作的?带着好奇与疑惑,记者踏上了探寻之旅——

下午两点左右,烈日当空,在工地负责人胡盛的带领下,我们像走迷宫似的,来到了这片工地中的“工地”——只见一个个探方暴露在阳光下,土块都是干干的;工地的西北角,搭建着黑色遮阳棚;近30名工人个个头戴大草帽、脖上搭着大毛巾,地上则放着水桶般大的“水壶”……现场虽然炎热,发掘工作却有序地开展着,他们有的挖土,有的用三轮车运土,也有的挑着土担子,胡盛则带领两名考古工作者用考古铲仔细刮“面”……

没走两步,记者就浑身是汗。工地上太阳直射的温度与室内真是天差地别,有什么应对办法吗?胡盛笑着说:“有!黑色遮阳布还是有些用的,你可以到下面感受感受。”说着,他带记者来到遮阳棚下。确实,棚子下面要凉快些。胡盛说:“遮阳布能起到缓冲作用,同时我们会适当延长工作人员的休息时间,还会发放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此外,还会执行‘错峰’上班,例如早上7点,阳光还不是特别猛烈的时候,尽早完成核心工作,下午就转移到室内做些整理工作等。”

胡盛说,对于长期在田野考古现场工作的人来说,虽然对天气变化十分敏感,但并不“抗拒”,在没有空调的环境里待久了,似乎更容易感受丝丝细风带来的“愉悦感”以及考古发现带来的“成就感”。随后,胡盛开始为记者介绍这片土地上的“新发现”——

“目前,该区域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经初步发掘,我们确认遗址的主体年代为宋元时期。目前已揭露遗迹现象13处,包括灰坑8个、灰沟3条、水井2座,其中砖砌水井保存较好。出土瓷器、陶器、花纹砖等遗物标本近300件,瓷器多为龙泉窑青瓷、景德镇产青白瓷,器型多为碗、壶、盏等生活用器。有意思的是,两条沟渠的沟里还有腐殖质,说明以前这里是人员密集的生活区。”

从2006年起,杭州在全国率先实施“考古前置”制度并取得显著成效。以去年为例,杭州开展“考古前置”相关调查项目1744宗,涉及调查面积5812.4万平方米,出土文物5000余件(套)。杭州净慈寺遗址、余杭跳头商周遗址、萧山祝家桥遗址等重要考古发现,均在“考古前置”环节勘探发掘。“一直以来,我们在不断优化‘考古前置’工作流程,该保护的尽全力保护、能建设的尽快腾出发展空间与时间,双向赋能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市园文局相关负责人说。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杨曦 记者 熊艳 文 记者 张之冰 摄  编辑: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