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杭州影像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奋力书写“八八战略”走深走实新篇章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07-27 09:37:18 Thu   

空间布局再优化、城乡共富再加码、安全底线再夯实

记者 张之冰 摄

杭州日报讯 盛夏时节,位于杭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八八战略”主题展迎来了一拨又一拨参观者。

“年中,我们做了一份调研,一半以上的参观者,在选择自己最爱的展厅时,都把票投给了‘八八战略’主题展。”作为“八八战略”主题展的讲解员,展馆几位工作人员的自豪感溢于言表,“我们从杭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到优美的生态环境,从‘最多跑一次’改革,再到个人的衣食住行……用这些身边的小事来讲解‘八八战略’,不少市民参观后都跟我们一样由衷感慨:原来‘八八战略’处处闪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光辉,它并非抽象的理论,它就在你我身边。”

却顾所来径,豪情满胸怀。

“20年来,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杭州坚持规划引领、坚持城乡统筹、坚持底线思维,在注重城市高效率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高质量发展,打造新时代人民江山‘新窗口’。”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人指出,从“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从“人间天堂”到“亚运之城”,杭州规划资源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空间布局再优化、重点板块再强化、城市功能再提升、乡村振兴再加码,不断破解资源要素发展瓶颈,尽心呵护城乡人民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幸福感”可持续 规划引领新发展

夏日傍晚,橙紫色的落日余晖洒满钱塘江。城市阳台上360度全景眺望,入目风光一川如画。市民李女士手指“莲花碗”对着身边从外地来杭的朋友介绍:“看,今年杭州要举办亚运会,主会场就在那。”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新世纪初,彼时的钱塘江边还是一片“滩涂地”,时光嬗变之中,曾“绕着西湖打转”的杭州,发展的主轴线已转移到了钱江边:城东智造、城西科创两条大走廊如双飞的“两翼”展翅两岸,串起了滨江、临空、湘湖、环西湖、未来科技城、环浙大、青山湖等一个个产业“创新圈”。

20年落子铿锵,皆因蓝图引领。

“‘八八战略’实施的20年,恰好是第五轮《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以下简称《总规》)实施的20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一时期,《总规》遵循“八八战略”指引,进一步引领杭州发挥“生态”“人文”“区位”等优势,按照“保老城、建新城”的规划思路,在距离西湖5公里处的钱塘江两岸建设城市CBD。

同时,杭州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跨江发展、沿江开发”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建设加快从单中心蔓延式扩张向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发展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在规划引领城市向前“奔跑”的同时,杭州愈发重视历史文化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西湖、大运河、良渚先后申遗成功,西溪湿地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高地……逐步形成了一套越来越科学合理的文化遗产规划保护、治理、管控体系;通过实施三江两岸保护工程、拥江发展行动、“迎亚运”山体生态修复工程……开创了全域景区化新局面。

民生方面,医疗、教育、养老、交通等专项规划全面发力。据市规划院规划团队介绍,在规划引领下,全市2022年底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到5818个、床位9.3万张,分别是“八八战略”实施前的4倍、3.4倍;2022年底全市建有各类养老机构246处,镇街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社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从无到有,分别达到227家、2688家;地铁规划建设启动至今,全市地铁线网运营里程达516公里,排名全国第六……

一张蓝图绘到底。

“随着规划资源机构改革持续纵深,《总规》将继续遵循‘八八战略’指引,引领杭城谱写‘八八战略’走深走实新篇。”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生态方面,《总规》突出杭州生态优势,划定了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三条控制线,作为杭州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安全红线,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之都;

产业方面,聚焦杭州产业优势,提出“科创西拓、智造东联、创新联网、平台集聚”,构建“两廊多圈”的产业空间格局,重点打造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形成城东城西“两翼齐飞”,进一步打造创新活力之城;

人文方面,提炼杭州人文优势,规划形成“一城三世遗、六廊多要素”的整体保护结构,加强世界遗产整体保护、打造遗产群落,完善历史城区、历史街区、历史地段、名镇名村等保护体系,进一步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民生方面,充分发挥杭州体制、环境等优势,不断适应城市人口结构变化,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多元化需求,构建城乡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以驻镇(街)规划师制度助力补齐民生短板,助力打通规划“落地最后一公里”,持续擦亮“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名片,进一步打造幸福宜居天堂。

今年是全市规划编制攻坚年,全市集中力量编制推进190多个规划项目,完善市级、县级、乡镇级和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三级三类”规划体系构建。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各类规划编制过程中,将进一步深化“八八战略”指引,高质量完成城西科创大走廊、临空经济示范区等16个产业平台,以及大城北、钱江两岸等区域规划编制。同时,还进一步发挥数字化、制度优势,通过空间智治平台对重点区域规划以“三维+白模”的形式进行景观风貌管控,并应用多规合一的“一张底图”审查规划,确保规划管用、实用、好用,以高质量规划助力城市内涵式发展。

随着全市郊野公园规划(草案)公示,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全市将在去年建成公园71个基础上,再建设60个公园,努力构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游园”四级公园体系,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厚植生态文明之都特色优势,高水平打造美丽中国建设样本。

“获得感”更充实 城乡统筹促共富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我们村不仅有了乡村振兴的启动资金,更有了将‘千万工程’走深走远的底气。”6月,浙江“千万工程”20周年系列活动举办之际,建德大同镇一位基层干部在回顾近年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时感慨。

事非经过不知难,得之点滴却艰辛。

“过去的20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乡村的人口在‘减少’,村庄的规模却在‘增大’。背后反映出的,是乡村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资源利用低效化、生态质量退化等问题。”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正是为了破解这些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杭州不断深化‘八八战略’‘千万工程’实践,于2017在西湖双浦试点推出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如今已在全省、全国推广。”

记者了解到,土地综合整治包括实施“一揽子”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系统工程……通过政策“赋能”,基层镇村不仅可通过整治获得乡村振兴的“启动资金”,还进一步保护了耕地,大大提升乡村生态及人居环境。

“借力土地综合整治,我们横一村让农田产生多重价值,实现从卖柿子、卖大米到卖风景、卖文化的蜕变,村民钱袋子更鼓了,生活环境更好了。”“借力土地综合整治,我们乔司加快融沪接长步伐,规整建设区块面积6731亩,拓展产业空间2300亩,打好‘腾空间+优生态+强产业+增配套’组合拳,全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新时代共同富裕样板……”从南到北、从城到乡,随着民生获得感的源源释放,基层干部群众对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认可度、执行力持续攀升。

新起点,杭州出台“政策礼包”,提出到2027年,全市将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项目60个以上,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面积达到300万亩以上。

“今年,我们在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生态修复红线、群众利益底线’三条底线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全面实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6月底,全市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本年度已累计完成投资额162亿元,完成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6万余亩、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6万余亩、垦造耕地6149亩、复垦建设用地2968亩、低效建设用地整治盘活6686亩,多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

新征程,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表示,将把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八八战略”再深化、“千万工程”再出发的抓手,通过“实打实”的激励,引导各地在项目区内高质量开展耕地优化提升、村庄优化提升,低效工业用地、城镇低效用地整治和优化提升,以及生态保护修复优化提升等“四大行动”,加快绘就空间优化、生态优良、粮食增产、产业集聚、全民富裕、全域美丽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同时,杭州将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前两年完成300平方公里工业空间目标”的要求,上调工业用地出让目标,加大工业用地做地收储力度,全年力争出让工业用地16400亩,实现“土地等项目”,为产业发展做好全域全要素保障;进一步聚焦挖掘存量空间,全年力争完成“三块地”盘活12万亩,将土地存量盘活与经济增量提质紧密结合,把存量空间用活用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安全感”再加强 地灾智防夯底线

7月初,淳安姜家镇暴发短时强降雨,银峰村一对八旬老两口在地灾预警系统及群测群防员“智防+人防”牢牢守护下,提前撤离并成功避险。灾害发生后,“驻县进乡”地质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为抢险救灾提供技术支撑……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

山与水,是杭州最主要的地理特征。大美山水,塑造了秀丽的风光,但也常常出现令人惊惧的突发性地质灾害。

“杭州160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内,有81.8%的地方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是全省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之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要尽心夯实的‘底线工程’。”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20年,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杭州地质灾害防治孜孜探索,进行了数次重要变革。

“第一次,是2003年11月,国务院颁布《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时期,杭州通过加强隐患调查、强化预报预警、开展群测群防、实施避让搬迁、进行工程治理等综合防灾手段防范地质灾害,地灾防治工作进入“灾害+隐患管理”阶段。

“第二次变革发生在2017年,杭州根据全省部署,启动了‘除险安居’三年行动,转变对风险的态度。”相关负责人回忆,从被动发现到主动排查,从被动预防到主动预防,从被动排险到主动治理,杭州转向了“即查即搬即治”,共治理了889处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大大消除了地灾点对群众的威胁。

第三次变革紧随其后。“2019年‘利奇马’台风后,我们‘痛定思痛’,在临安首创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试点。”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指出,通过“一个个斜坡查过去,挨家挨户看过来”,研发地质灾害精细化管理系统,临安建立了“部门协同”、上下贯通的地质灾害防灾体系,形成了“临安经验”,持续向全市、全省、全国推广。

“与地震类似,地质灾害无法精准预测,却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早识别、早预防,及时把群众从风险区上撤离,将伤害减小到最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指出,近些年来,像淳安此类1小时降雨量超过80毫米、3小时雨量超过200毫米的局地突发强降雨发生得越来越频繁。对此,杭州将全面“加码”对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进行“双控”调查识别,进一步夯实基层群测群防员队伍建设,不断完善雨量监测网络,打造地质灾害“巡查-预警-处置-治理”的预警监测机制闭环。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城市建成区地质环境的“地下感知”系统也在建设中。

“当下,城市进入‘内涵式’发展时代,伴随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要求,地下开发活动逐年增多,我们希望借助数字化力量,建起一套地下智慧感知系统,提前识别地质风险,为城市开发建设活动提前避让提供参考支撑,助力城市韧性安全建设。”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指出,目前系统正在加紧建设中,相关工作已经写进《杭州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的行动计划(2021—2025)》。

不负过去,拥抱未来。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表示,将全面落实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持续深化“八八战略”实践,围绕全省“三个一号”工程,锚定规划编制、土地综合整治、存量土地盘活、做地供地等“1+4”重点工作,进一步夯实耕地保护、地灾智防等“底线工程”,以超常规力度进一步发挥好规划资源工作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奋力在打赢“经济翻身仗、亚运攻坚仗”中展现新作为,在探索共同富裕和现代化路径上彰显新担当,书写“八八战略”走深走实杭州新篇章。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刘园园 通讯员 杨文龙 蔡丽悦  编辑: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