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改造升级后的杭州体育馆。 本报记者 魏志阳 摄
继续前行,在街的对面,一座外形酷似大船的建筑物出现,背着球拍的人们三三两两进出。这里是杭州体育馆——浙江首个具有现代意义的体育建筑,也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一座保存完好的马鞍形悬索结构建筑。1965年,由“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唐葆亨亲自主持设计。
杭州市民王大爷住在体育馆边,在他记忆里,从体育比赛到演唱会,从文艺演出到高端展览,这座场馆陪伴着一代代杭州人成长。
接到承办亚运赛事通知后,这座老场馆开启了改造工程。“这是一座有无数回忆的场馆,所以我们从保护历史文化角度出发,坚持‘修旧如旧’。”杭州体育馆馆长刘震说,改造提升持续了4年,也是一次“回归”。改造过程中,他们拿着原先的设计图纸一处一处对照,内面和外立面都复原了上个世纪60年代的工艺和风格,同时,围绕赛事需求,馆内新建了训练馆、赛事功能用房和地下车库。
外观还是记忆中的样子,内部则是全新气象。刘震说,场馆改造更重视其多功能性,“这种大跨度框架式、层高较高的建筑,在今后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承办更多综合性活动。”
眼下,刘震还盼着与它遥遥相望的全民健身中心早日完工,在他看来,几个场馆定位不同,但资源互补,能进一步带动体育产业集聚,让市民享受便利的服务。“到时候就更是名副其实的‘体育场路’了。”他说。
体育场路上的体育风景,远不止于此。记者一路走来发现,当年因大营盘体育场而命名的东健康路依然存在。体育运动与健康生活,在这条路上完美融合。而从体育场路向西延伸,另一个杭州体育地标浙江省黄龙体育中心也在共同续写着城市的体育故事。
体育运动的融入和发展,让体育场路上的一切,更有活力。如今,乘着亚运的风,体育场路将驶向新的未来,故事会更丰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