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杭州影像
飞来峰前,灵隐寺旁 1200多岁的杭州冷泉亭藏着哪些故事?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5:07 Wed   

白居易让它火出圈,苏轼把它当办公室 

记者 陈中秋 摄

冷泉亭 记者 陈中秋 摄

飞来峰前,有一条清冽澄澈的溪流,叫北涧,也叫冷泉溪,是西湖的重要水源之一。

冷泉溪边,立着一座冷泉亭,是一个四角重檐歇山亭,斜对面就是灵隐寺山门。

每天都有五湖四海的游客来到这里,常会坐在亭内,听着溪水声歇脚。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座亭子至今已经有1200多年历史,它是历代文人骚客流连忘返的地方。

让冷泉亭闻名天下的,是杭州“老市长”白居易的一篇《冷泉亭记》。如果没有这篇记录,后人可能不会知道这里还有过这样风景绝美的亭子。《冷泉亭记》的落款时间为“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八月十三日”,距今整整1200年,很巧,今天正好就是农历八月十三。

跨越一千两百多年以后,再去灵隐飞来峰的时候,你会去认真看一看冷泉亭吗?

白居易一篇《冷泉亭记》

奠定了它一代名亭的地位

公元822年的秋天,白居易新任杭州刺史。

刺史,是一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今天的市长。在唐代,共有90余人来杭州当过“市长”,其中有两位名声响亮,一位是李泌,另一位就是白居易。

白居易来杭州时已经50岁了,在杭州的这段日子,他四处游历,这里的湖山风光大大治愈了这位中年才子不得志的心。他写“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又写“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这里的“山”,即灵隐天竺一带,而在他眼中,最能抚平心绪的地方,便是飞来峰前的冷泉亭。

有一次,白居易来到冷泉亭前,想要修建一座刺史亭,不料被他的好友韬光法师劝阻。韬光法师告诉他,这里已有五座亭子了——冷泉亭由唐元和年间杭州刺史元藇主持建造,这之前,这一带还曾建有见山、虚白、观风、候仙四座亭子,它们合称“五亭”。

白居易认为韬光法师的话在理,如果亭子建得太多,反倒是煞风景了,但他还是忍不住走进冷泉亭内,留下墨宝,写下了“冷泉”两字。

那一晚回到府内,白居易仍对冷泉亭及周边的其他四亭久久难忘,于是,他不再执着于在溪水上造亭,而是把这种情感寄托于纸上,写下了著名的《冷泉亭记》:“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白居易毫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在这篇美文中,将视线一路聚焦在灵隐寺前的冷泉亭,认为这里的山水形胜为东南第一。

他还在《冷泉亭记》中交待了冷泉亭的建设背景,灵隐“五亭”是由历任官员分别建造的,冷泉亭最后建成。白居易给予五亭高度评价,认为“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 他作为“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于是选择了这种“述而不作”的方式。

虽然白居易不是冷泉亭的建造者,但却是它的推广者,这篇亭记迅速在文化圈里火了,冷泉亭成为一代名亭就此奠定了基础。

现在这块匾额是1980年重建冷泉亭时,开国中将郭化若所写。 记者 陈中秋 摄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在冷泉亭留下了一副楹联:泉自何时冷起?峰自何处飞来? 记者 陈中秋 摄

白居易写下“冷泉”两字

苏轼又补上了一个“亭”

两百多年后,白居易的超级“迷弟”也慕名来到了冷泉亭,这个人就是同样来杭州当市长的诗人官员苏轼。

苏轼号东坡居士,“东坡”这个名号与白居易有很深的渊源。白居易曾写过《东坡种花》《东坡种树》《别东坡种树》等诗篇。苏轼常在自己的诗作中表达对“偶像”白居易的仰慕。如在《去杭州》中他说:“出外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校前贤”,“衰朽”是苏轼自喻,“前贤”就是指白居易。后来,还给自己取了“东坡”的雅号。

心境、思想,以及在杭州为官的执政理念等,苏东坡都与这位前辈有着高度重合的地方。白居易疏浚西湖,他也疏浚西湖,继承偶像的事业,并且将工程规模扩大。

白居易爱去的地方,苏轼自然也不肯错过。在看到白居易题写的“冷泉”二字匾额后,苏东坡情不自禁跟“偶像”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合作——提笔加上了一个“亭”字,从此,世间有了“冷泉亭”。

爱屋及乌,苏东坡对冷泉亭的爱,比白居易更甚。他把办公室都直接“搬”到了亭子里。有史料为证,据南宋《梁溪漫志》记载:“东坡镇余杭……以吏牍自随,至冷泉亭则据案剖决,落笔如风雨,分争 辩讼,谈笑而办。已,乃与僚吏剧饮,薄晚则乘马以归。”

传说,苏东坡曾在冷泉亭“画扇判案”,判完案子,就开始就地喝酒吟诗。每次去时,必带上几个随从。一到亭子里,他便令牍吏摆上桌椅笔墨,摊开卷宗,开始判决公案。苏东坡豪放不羁,才思敏捷,工作效率很高,公务一完毕,苏东坡就令人马上撤掉公文案卷,摆上酒菜,与手下牍吏共饮同酌,直到暮色降临,才恋恋不舍地打道回府。

在白居易和苏东坡的“名人效应”影响下,历代文人雅士只要到了灵隐,都会专门走进冷泉亭,跟随先贤“打卡”游赏。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冷泉亭留下了一副楹联:“泉自何时冷起?峰自何处飞来?”

这种开放式提问的楹联,引得众多文人争相对仗。晚清名臣左宗棠曾题写过一副:“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

后来,清末著名学者,一代经学大师俞樾跟夫人女儿来飞来峰游玩的时候,也续了一联。俞樾写:“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俞夫人看了一眼,自己修改了一联:“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女儿也跟着父母,续写了一联,“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

时光流逝,现在冷泉亭的匾额和对联都已经不是当年的了,但字迹仍在,这是一种文脉的传承。

几经修建变迁的冷泉亭

曾是南宋皇家造园的灵感源泉

今天我们看到的冷泉亭,并不在最早修建的位置。

唐代以后,冷泉亭于吴越宝大元年(924年)经历了一次重建,建造情况无从考据,但据专家推测,当时的冷泉亭仍延续最早的样子,在水中。

南宋是冷泉亭的又一次高光时刻。绍兴年间,人们对冷泉溪进行疏浚,并在冷泉亭附近建起石闸,蓄涧水。当池水暴涨时, 就会开闸泄水,这时溪水奔涌,水花飞溅,人称“冷泉放闸”,诗人杨万里曾写:“平地跳雪山,晴空下霹雳”,描写的就是这里的景象。

当时,飞来峰与冷泉亭还成为了南宋皇家造园的灵感源泉。从帝王到王公贵族为什么独爱这里?少不了与白居易的推崇有关。

飞来峰仅高一百多米,这样的高度在园林叠山中进行模仿,很容易接近,可游可登。而白居易一生清廉,在离任杭州前,别无他求,仅取两片天竺石,并写了《丑石吟》记述此事。此外,他还在《太湖石记》中指出“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徒次焉”,他眼中的天竺石地位很高,仅次于太湖石。

在他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下,历代文人墨客遍访此地,帝王们希望不用出城就可以欣赏杭州西湖美景,于是纷纷在自家园林中模仿西湖山水。最有名的,就是宋高宗在德寿宫内修建的“小西湖”,里面就仿建了飞来峰和冷泉亭。当年,从德寿宫遗址中挖出的“芙蓉石”,被乾隆皇帝收入北京圆明园,改名“青莲朵”。

到了明代,冷泉亭从水中移到了岸边,就是现在的位置。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在1597年游历杭州时,写道:“灵隐寺在北高峰下,寺最奇胜,门景尤好。由飞来峰至冷泉亭一带,涧水溜玉,画壁流青,是山之极胜处。亭在山门外,尝读乐天记有云……观此记,亭当在水中。今依涧而立,涧阔不丈余,无可置亭者,然则冷泉之景,比旧盖减十分之七矣。”

袁宏道对白居易《冷泉亭记》所描绘的冷泉亭十分向往,慕名而来,但眼前看到的亭子并不在水中,水涧也不宽阔了。看来,“买家秀”和“卖家秀”相距甚远啊。

当然,爱它的人却视如宝藏。比如“西湖最强玩家”、明末著名文人张岱,就对重建后的冷泉亭情有独钟。他在《西湖梦寻·冷泉 亭》中有生动的回忆:“冷泉亭,在灵隐寺山门之左……亭对峭壁,一泓泠然,凄清入耳。亭后西栗十余株,大皆合抱,冷飔暗樾,遍体清凉。……夏月乘凉,移枕簟就亭中卧月……余在西湖,多在湖船作寓,夜夜见湖上之月;而今又避嚣灵隐,夜坐冷泉亭,又夜夜对山间之月。”张岱强推,这里是一个夏日乘凉、夜游的好去处。

到了清代,康熙南巡期间,将灵隐寺改名“云林寺”,并重修了冷泉亭。

在漫长的岁月中,灵隐“五亭”中的“虚白”“候仙”“观风”“见山”四亭都已经淹没在时间的尘埃中,只有冷泉亭屡毁屡建。


冷泉溪 记者 陈中秋 摄

除了吟诗作文

白居易为杭州干了不少实事

白居易来杭州任职,不只是会吟诗写文的“宣传推广大使”,他是真的来为杭城百姓干实事的。

抛开一个大诗人的身份,历史上的白居易还是一位水利家和城市建设家。他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解决了当时杭州人的饮水问题,赢得了杭州百姓的爱戴。

这里有一个知识点,白居易有一首著名的诗《钱塘湖春行》,很多人都会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不少人都误以为,白堤是白居易修筑的,实际上,现在的白堤并不是白居易修筑的,他当年修筑的防护堤因岁月变迁,早已不复存在,只是人们对白居易敬仰,为了纪念他,才把出现在白居易诗中的那条“白沙堤”当作了一个象征。

白居易任职到期时,离开杭州前,还做了一件事,就是成立“公务基金”。他自掏腰包,留下了一大笔钱放在州库当中,后来杭州做官的人也都没有贪掉这笔钱,即使有人挪用,也在日后归还。

白居易是杭州在时间里所沉淀下来的一张文化名片,尽管只在杭州待了两年多时间,但他写了两百余篇诗文,可见对这座城市爱得多深。

他对于杭州的意义,不仅仅是冷泉亭,也不只是“白沙提”,更是他对杭州文化和城市气质的塑造。在他之后,苏轼、林和靖等名人“接棒”对西湖、对杭州继续加持,一次又一次助推了杭州的声名。

白居易深深爱着杭州西湖,今天的杭州人,也理应记得他。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余夕雯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