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30日,西湖白堤。记者 陈中秋 摄
10多年前
快拍小友一组照片一个建议
杭州开始探索“落叶不扫”
并推行至今
2011年,都市快报快拍小友“大雪崩山”上传了一组北山街的落叶照片,并提出了一个建议:“北山街的落叶能不能不扫,或者隔几天再扫,遍地金黄多美啊……”
深秋当北山街562棵梧桐树开始落叶,一年一度最绚烂的季节到来时,就有喜欢拍照的市民问:落叶这么美,西湖边的落叶能不能多留几天呢?
快报报道在网上也很快引来千万转载评论。大家都建议,把这些落叶留得更久一些。
随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采纳了这位快拍小友的建议,并在官方网站公布:在天气晴好的情况下,景区主干道的落叶,延长清扫时间;非主干道的落叶,定期清理,堆积到路两旁,形成景观道;暂停对景区公园内草坪、园路、广场、木平台上的落叶清扫。
当时西湖风景名胜区市政市容环卫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一般来说,落叶一天要扫两次。一次是早上7点左右,一次是下午1点左右。 不过在这个季节里,两次大扫中间,保洁人员流动清扫时,只清理纸片、果皮等,落叶就不扫了,让它们原地留着,让大家拍拍照片,高兴的话,还可以踩一踩,听听落叶的“咔嚓”声。
2013年11月24日,北山街。记者 陈中秋 摄
2014年10月22日,快报头版和A24版报道《今年起西湖边的落叶将尽可能多留一些时间在路面上供游人观赏》。
从那时到现在,杭州听取民意从局部试点到正式发文,“落叶不扫”已经实施10多年了。
“浙江宣传”在《落叶为何不扫》一文中指出,“落叶不扫”看起来简单,但当年落地实施并不是简单的事:
一边是美的需求,一边是清洁城市的需要,两者看似矛盾。在市民游客的建议之下,于是杭州在白堤、苏堤等景区道路做了点尝试,把路边草坪里的落叶保留下来,或者将落叶扫起来环绕树根,堆成一个“树叶圈”。
2017年10月16日,杭州首次公布了“落叶不扫”的15条道路,湖滨路、南山路、北山街、满觉陇路、杨公堤、苏堤、白堤、龙井路、华园弄等入选。
2018年11月4日,杨公堤。记者 陈中秋 摄
如今,“落叶不扫”已成为城市诗意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去看灵隐路的红色、杨公堤的橙色、梅岭南路的金黄色,风情不同,一起走的人不同,感觉也各不相同。
这些年来,入选“落叶不扫”的道路,银杏、红枫、悬铃木的落叶是最受市民游客欢迎的。在实践中,杭州摸索出了成熟的“落叶不扫”方法:“白天不扫、晚上普扫、霜冻天气及时扫”,既保留了城市的诗意,又保证了城市管理的安全。
一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正是在一件件小事中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