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杭州影像
在杭州的这场科学与科普的盛宴上 国家杰青、千万科普大V讲述鲜为人知的科学故事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11-17 09:46:59 Fri   

他的演讲也围绕着如何用更多元化、更有趣的方式让科普“出圈”展开。多年来,他通过个人与团队,以互联网+自媒体形式向大众科普水生物知识,架起“鱼类知识”与“网络”的桥梁。他认为科普这件事可以是有趣的,知识本身是严肃的,但传递知识的方式可以多元化。比如前段时间很流行在河边放生鱼,但有些鱼类是属于外来入侵物种,会破坏本地鱼群生态,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视频方式结合“放生”这个热点进行科普。对于绝大多数科研人员和老师们而言,他们没有大量时间去做一些很系统的科普,但可以结合时事热点,通过短视频、朋友圈图文等方式进行碎片化科普。

《揭秘新时代的“女娲”和“华佗”》

基因如何赋能精准治疗

在我国的古代神话中,“女娲”是大地之母,她创造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类,华佗是一名神医,用神乎其技的医术治百病。而王晶晶及其所在的浙江大学郭国骥团队构建的“女娲”(Nvwa)和“华佗”(Huatuo)则是将人工智能和生物学结合,实现用基因赋能精准治疗。

王晶晶告诉大家,“女娲”其实是一个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模型,这个模型首次实现了完全基于基因组序列预测单细胞分辨率下的基因表达。只要输入测试物种的基因组,“女娲”就能预测它经过特异性的加持,将会合成哪些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比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等等。而“华佗”(Huatuo)则是一种分析框架,它仅仅依据来自少量生物学个体的基因表达谱,实现对突变转录效应在细胞类型水平上的推断。应用在疾病研究中,“华佗”能够预测碱基突变产生的效应,并与疾病的表现相关联。这为我们解析复杂的基因表达遗传调控机制提供了一种高效途径。通过这些科学研究,未来有一天也许人类真的有可能实现:抽一管血就可以预测一个人将来是否会得遗传病。

科学的路上,有不为人知的艰难

更有赋能未来的收获

新时代的科学声音是怎么样的?新时代的科学探索是什么面貌?这次活动中,5位不同领域的专家用妙趣横生的演讲带领现场的大小朋友们遨游在科学的海洋里,点燃了大家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在最后的圆桌会议中,专家们也分享了自己在科研道路上遇到过的挑战,比如丁巍伟,在北极科考的过程中为了躲台风,错过了回收大型仪器设备的时机,设备信号丢失了整整2周,团队花费了很多心力才找到,这也是他最接近崩溃的一次。比如偏物理的光电项目,几乎实验室里每一个科学家都要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型的仪器和零件,从设计加工到组装,大家经常自嘲做的哪里是光电项目,明明是手工项目。王晶晶则坦言自己学生的科研方向文章经常不通过、多次被打回,说明了科研之路的坎坷与不易。

专家们还展望了各自领域未来的应用方向和发展趋势,比如星载高光谱成像仪对开发水、矿产资源的应用,“女娲”和“华佗”和未来的“神农”对人类疾病攻克方向的帮助等等。

最后,专家们结合主持人的提问,再次用亲身经历鼓励新生代力量,结合自己的兴趣所在,在科学的领域里进行探索和创新,将来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张咪咪 翁丹妮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