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杭州影像
与江水共流 与花树共眠 节地生态葬正成为更多人的新选项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12-21 11:09:37 Thu   

“薄”与“厚”的民间争论

生态葬如何做到尽孝“厚葬”?

尽管从数量上看,生态葬正逐渐成为更多人的新选项,但要实现“身后事”移风易俗并非一件易事。在蒋增钢看来,让“绿色殡葬”的理念深入人心绝非易事,传统的殡葬习俗与理念、对“死亡”话题的避讳、来自身边人的舆论压力都是殡葬改革推进的难点。

21420583_rbtpzzy_1702996638385_s.jpg

树葬

“社会上一直有‘子女孝不孝顺,看葬礼风不风光’这种说法,就跟有些地方从哭得大不大声来看孝不孝一样,其实还是有点‘形式主义’的味道。”在今年的钱塘江江葬现场,一位逝者家属说,生前对老人好才是最大的孝顺。

记者采访中发现,目前节地生态葬不被更多人接受的原因集中在“生态葬是不愿意花钱,是随便葬、薄葬,会被人说闲话”。似乎在很多人的认知中,传统的“入土为安”就是“厚葬”,而生态葬等其他形式都是“薄葬”。

对此,殡葬行业从业者、浙江安贤园副总经理单璐觉得,“生态葬是随便葬、薄葬”这种想法很不客观。“可能是‘望文生义’了,来现场的人都能深深感受到,每一次生态葬都有它独特的仪式感。我一直觉得,人类最珍贵的是记忆,躯体终有消亡,我们通过最新的科技手段把最珍贵的记忆永久保存下来,这才是真正的记住和缅怀。”

“独特的仪式感”是什么样?单璐举了个例子——今年3月30日,“思念互联·记忆重生”——“融”生态沉浸式追思礼在浙江安贤园举行,通过数字孪生、人工智能技术、元宇宙等,让生者和逝者穿越时空“重聚”。通过仪式现场的三面投影,浙江麻纺织厂退休工人王富荣、林业科学研究员章瑞炽、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庞晋,三人的生平和照片一一呈现,这个过程既是对逝者一生的回顾,也寄托着生者的无限追思。缅怀仪式后,三位生态葬践行者被移至生态艺术苑安葬。

王富荣就是上文中邓志来的母亲。邓志来回忆说:“仪式很温馨也很让人感动,我把录像带回去给父亲,他也很满意。后来,父亲有个老同事得知后,还主动来问生态葬的事。”

21420610_rbtpzzy_1702996802401_s.jpg

壁葬

而对于很多人在乎的“采用生态葬,后代无处祭拜”,其实也是因不了解导致的偏见。

如在之江东路六堡江堤处的“杭州市骨灰撒江纪念碑”,民政部门会定期举行江葬集体追思活动,日常及清明、冬至时节,也常有市民前来追思、献花;建德树葬区内设天然石及纪念墓碑,许多家属还会为逝者种上一棵树;安贤园则一直通过主题活动、搭建互联网怀念平台等方式,随时随地将家属对逝者的思念进行连接,此外还在建设沉浸式追思礼厅,并通过大量的科技手段,让怀念场景更立体、真实、人性化。

作为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杭州因地制宜创新和推广更多符合节地生态要求的安葬方式,许多墓园开辟出别致典雅的景观节地生态示范区,强化人文关怀,形成有仪式感的安葬仪式,努力扭转公众“生态葬是薄葬”的偏见,让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逝者的人文精神更好地走进人们心里。

“我们有信心做好生态葬的普及和推广。”市民群众的积极咨询,让唐晓林和同事们很有信心。单璐也说:“大家习惯于坚持传统治丧理念,对生态葬还缺乏认识了解。在这方面,我们会做更积极的宣传引导,讲好生命故事,让更多受众有切身体会,不被‘道听途说’干扰。”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温欣欣 通讯员 杨波 文 记者 张之冰 摄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