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的商贸
人生就像一场不断闯关的游戏。
对于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来说,或许也是一样。
我们说的可能不是经济上的输赢,更多的是挑战“自己”、赢过“自己”,在这时代的赛道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记——居民的收入。这也是老百姓最直观能感受到的“幸福感”。
据国家统计局萧山调查队所发布的数据显示,萧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创新高。2023年,萧山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4161元,同比增长4.8%。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1655元,同比增长4.3%,首次突破8万元大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2719元,同比增长7%,也是首次突破5万元的门槛。
两个“首破”,也从侧面印证了近年来萧山城乡统筹发展,坚持走创新驱动、产业集群之路,全力以赴稳增长,经济发展的步伐走得很坚实。
居民收入何以破“8”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越来越鼓的“钱袋子”,那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是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发展的幸福感。
8万元意味着什么?
从全国来看,依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最新公布了31个省份202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从数据来看,有21个省份去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3万元,有7个省份超过了4万元。
而8万元,是一个“天花板”。
2023年,上海、北京依旧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城市,首次突破8万元。此外深圳、广州、苏州、杭州、南京、宁波、厦门等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都超过7万元。
再看一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细分数据,2023年上海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477元;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650元;广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501元……
尽管,京沪两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1年已突破8万元大关。但不可否认的是,8万元这一数据依旧是一个门槛。可以说,作为一个市辖区,萧山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并不逊于大多副省级城市。
这8万元,又是怎么来的呢?
依据国家统计局萧山调查队所发布的数据,从收入来源来看,工资性收入是全体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拉动力。2023年全体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41673元,比上年增长4.7%,占比达56.2%,对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54.6%。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44591元,同比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33325元,同比增长6.6%。
此外,增幅最大的是经营净收入。2023年,萧山全体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9780元,同比增长5.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10546元,同比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7587元,同比增长8.3%。
美丽乡村日新月异
突破“天花板”的关键
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离不开城市的稳定发展。
工业,一直是萧山发展的底色。
2023年,萧山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597.3亿元,累计增速4%,高于全市1.6个百分点。而在工业投资上,2023年萧山完成工业投资160亿元,同比增长16.2%。这便是萧山发展最硬核的底气。
与此同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全省第一、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数量全省第一、累计创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全省第一……多项“第一”,也体现了萧山工业经济结构逐步向高新化、集群化迈进,再攀新的高峰。
创新,也是近年来萧山发展的关键词。
来自区科技局数据表明,萧山最新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76%,提升幅度位居全市第一,一举创出历史新高。这背后的关键,是萧山企业加速奔向高新化,一年新增国高企472家,总量更是首次跃上2200家大关。目前,萧山科技创新指数保持全省第一档,创新环境指标首次跃升全省第三。
过去一年里,站在世界“镁光灯”下,萧山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两大百亿级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实现了零的突破;社会零售品总额超千亿元,成为全省第五个“千亿级”社零强区;萧山国际机场重回“4000万级”全球最繁忙机场行列,代表杭州攀登世界级开放门户……
回望萧山近年来的攀峰之路,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双螺旋”曲线,展现在人们眼前:一条是亚运由筹到办,城市能级的跃升曲线;一条是积极转型、腾笼换鸟、创新赋能的发展曲线。两条主线交织生长、目标明确,萧山将进一步推进“产城人文”深度融合,拉开城市框架,放大城市格局。
远眺钱塘江南岸,杭州之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亚运村、望潮中心、亚运三馆等一系列地标建筑挺立……如今的萧山已成为了杭州城市封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村民收入何以破“5”
我们可以再次对比一下数据。
2023年,萧山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2719元。而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91元。此外,上海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988元,北京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58元,广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607元……对这些一线城市而言,攀上5字头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回顾萧山农民收入的历史发展进程,从2006年萧山区农民收入破万元,到2012年超2万元,2016年突破3万元,2019年突破4万元,再到如今,破“5”之路萧山花了快20年。
从人均一万到两万,萧山用了6年,而之后每迈上一个万元台阶,萧山平均只用了三到四年。
用时缩短的背后,是近年来在“千万工程”引领下,萧山不断打出“促共富”组合拳,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路径,持续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共同富裕注入新内涵。
如今,萧山的农村早已有着不一样的样貌。如临浦镇的横一村,依托绿色+农文旅模式,重构乡村新型生态经济、农田新型业态经济,让农田、乡村产生多重价值;戴村镇沈村村充分挖掘村庄历史文化,打造红色研学路线,引进三清园户外运动公园等多个旅游产业项目;楼塔大同二村借势文化赋能,创新推出“禾伙人·乡里乡亲”计划,不断激活的“美丽经济”……
在推进“千万工程”实践中,美丽的乡村底色、现代的产业形态、包容的文明乡风、配套的公共服务、共享的幸福生活正照亮着萧山广袤农村。
与此同时,农民致富创收的方式也正发生着变化。
农业增收致富的渠道拓宽了
拥有耕地面积近3.5万亩的益农镇,是当之无愧的农业大镇。
镇龙殿村有近三分之一的农户种养水生植物,凭借种、养、销水生植物,村民们的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农户户均创收达10万元以上。
还有三围的芹菜、利围的大蒜、星联的霉干菜、东联的稻鳖、东村的稻鸭、久联糙米、东沙鱼腥草、沙地瓜……都是农民手里的“致富宝”,小有名气。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种植规模扩大了,产量提高了。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农民的销售渠道也扩宽了。益农以共智富农业电商园为载体,挖掘本地直播带货“网红”,借助新媒体宣传推荐,持续擦亮益农农业金名片。同时牵手无忧传媒,引导村民们拿起直播“新农具”,端起带货“新饭碗”,从田间地头走上数字屏幕,通过电商直播等方式,帮助本地特色农产品走向世界各地。
乡镇工业经济发展带动村民增收
吉达汽配是扎根楼塔多年的乡土企业,这里有着不少镇里的员工。杨素红便是其中一员,她在吉达汽配已经工作了有15年。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聪明好学,勤于钻研。公司让她学了冲床技术,现在的她已经成了业务能手,还屡屡在全区的技能比赛中斩获奖项,目前,杨素红每年能拿10万元以上,这笔收入大大改善了她的家庭生活条件。
无论是老牌萧企,如益农的荣盛、衙前的恒逸、瓜沥的航民、戴村的九龙等,还是近年来新引进的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新兴企业,如河上的科百特、红山农场的美迪西等,这些萧山乡镇的企业都帮助了不少村民就业。
还有浦阳谢径安·传化和美乡村正式启航,首个落地项目“生态农田共富项目”直接带动当地村民就业3200余人次,累计增收367万元;进化强村公司先后承接集镇农贸市场经营、镇村河道保洁,打造“进化飞鸡”品牌,实现营收超千万元……
乡村资源的“变现”方式更多元
近年来,不少乡村项目的落地,也盘活了农村居民闲置的农房和宅基地。
如河上镇“东山精品民宿集群”项目便依托于东山村金坞自然村传统村落核心区块,利用村集体收回的老宅进行修缮改造,着力打造一个集休闲住宿、会议论坛、民俗体验、餐饮观光、亲子研学等场景于一体的全省精品民宿集群。
同时运营方和村集体还“约定”利益分享机制——“保底+分红+就业”。即运营方每年给村集体100万元保底租金,同时750万元以上营收部分的20%分红给村集体,劳动力的就业和农产品的购买优先使用东山村的资源。
这样的模式也给村民注入了“强心剂”,让他们对于未来的发展充满着希望。村民们相信,往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