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课老师薛天龙指导学员练习唢呐。 本报记者 吕之遥 摄
让生活有不一样的盼头,年轻人比例走高
如今的“夜校热”,追溯起来大约是从2018年左右的上海开始。当时,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把课程分成了两个板块——生活时尚和传统文化,开了桥牌、花艺、红酒品鉴等课,逐渐受到年轻人关注。有网友分享:“工作日晚上看到端着红酒杯赶地铁的人不用奇怪,这只是我们下课了没用完自己的教材而已。”
在浙江,随手在网上搜索,分散在各地的夜校课几乎涉及到了你能想到的跟兴趣有关各种内容,包括烘焙、芭蕾、声乐、演讲、木工、书法、服装、陶艺、摄影、绘画等。其中,手作课、烘焙课、乐器演奏课等生活艺术类课程最受欢迎。随之带来的一个明显现象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热衷于上夜校。
据省文化馆春季班的报名情况,18岁到38岁的青年人占到报名人数的六七成;杭州市妇女活动中心的夜校课中,年轻人报名的比例也在逐年走高,35岁以下学员马上就要占到半数以上;今年国美开设的各个夜校班中,大部分都是90后、95后。
以前上夜校为识字、为学历,当下的夜校课更松弛,更注重与生活、艺术的结合。
“这里的一个半小时,是完全属于我的。即使身体疲惫,但精神上紧绷的弦却完全放松了下来。”多次报名夜校课的27岁林女士曾上过制作咖啡的课程。对她来说,在此之前,咖啡只是一种提神的手段,但在了解了咖啡的历史、不同烘焙度的咖啡口感,再亲手制作一杯咖啡后,这个曾经仅是功能性的饮品仿佛和她有了一种新的连接,也拓宽了她生活的宽度。
国美轻雕塑课的授课老师闫睿和李珊珊也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希望学员们能通过这门课,给生活带来一些“小确幸”,提升对生活中事物的感受力、对美的感知力。
对年轻人来说,每周一节的夜校课仿佛成为生活中的一个锚点,让每个礼拜都有了些不一样的盼头。
在中国人民大学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博士潘桐看来,从扫盲班到学历教育再到现在追求兴趣爱好等,每个年代的夜校流行都恰逢其时。“比如当前的‘夜校热’,一方面,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手段和硬件设施的提升,为夜校课程引来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另一方面,年轻人普遍接受过良好教育,对夜校艺术课程的接受程度也更高。”
不同于当年涌动着启蒙精神的夜校,现在的夜校氛围更轻松,讲授更多的也是休闲技能。比如,既有为兴趣买单的书法、油画,也有为生活添色的咖啡拉花、刺绣簪花、vlog制作,还有释放压力的散打等,这些都是对生活的拓宽、对美好的追求。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60%左右,更多人进入高校完成学业。所以,夜校的课距离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更近一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夜校的兴起体现了时代发展与个人发展的重合,当下夜校承载的是人们对生活新的希望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