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杭州影像
白堤是谁修的?这个问题白居易也曾问过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3-23 09:13:07 Sat   

俯瞰西湖白堤

进入3月,也到了西湖白堤的高光时刻。红桃如雾、绿柳如烟,很多人印象里西湖春天最经典的样子就是这样。

你可能走过无数次白堤,你却不一定真正了解它。

今年年初,《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第7条是误称白居易修建“白堤”。

西湖最著名的三堤,白堤、苏堤、杨公堤,苏堤是苏东坡所修,杨公堤是杨孟瑛主持修建,唯有白堤的修建者一直是个谜。但可以肯定的是,白堤的修建与白居易无关。

“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堤就是白居易诗里的“白沙堤”,而白居易也曾好奇是谁修的这条堤。

白居易修的“白公堤”已无迹可寻

白堤上有146株柳树144株桃树 连种草都有讲究

白堤犹如西湖中的一条锦带,现在这个季节,翩翩柳丝泛绿,朵朵桃颜带笑,是一年四季里最值得打卡的时候。

游白堤,步行是最佳打开方式。整条堤全长987米,宽33米,横贯在湖面上,将西湖自然地分成里湖、外湖。堤上两边,种着一行杨柳和碧桃。柳树146株,为垂柳;桃树144株,基本为碧桃。

“间株杨柳间株桃”是白堤特色

为什么是这两个数字?岳庙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查过很多资料,都没有一个准确的记录。但可以肯定的是,1994年,岳庙管理处成立时,白堤上就是146株柳树,144株桃树。

工作人员说,在近1公里长的白堤,大约每隔10米会种一棵柳树,一路种下来,就是这个数字。当然,这个10米间距也是考量过的。柳树需要生长空间,离得太近,怕影响彼此生长,而且也会挡住西湖;从人的视觉上来说,10米的距离,一眼望过去也不会觉得压抑。桃树也是一样,树与树之间,间隔10米。“间株杨柳间株桃”,成了白堤春天最有名的特色景观。

春天的白堤桃红柳绿;到了夏天,里湖荷花正好,“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北山街两侧的悬铃木青黄相间,白堤是最佳观赏点;冬天,一遇到雪,断桥残雪让西湖的诗意又增添许多。

除了桃柳,连白堤上一年四季常绿的小草也常常能美得上新闻。

春天的白堤桃红柳绿

为了留住绿意,每年秋冬季,白堤绿化带里的小草都会重新播种一次,专业说法叫草坪复绿,也叫复播。春夏季,白堤草坪上的小草品种是中华结缕草,能够耐热却不耐寒,是一种暖季型草,到了深秋,天一冷它们就开始枯黄了,影响白堤美观。这时候,就要复播,接班的是不怕冷的冷季型草,叫黑麦草。

黑麦草能够在冬天正常生长,到了来年春天,地底下的中华结缕草种子开始重新发芽,黑麦草就要“交班”了。中华结缕草和黑麦草交替轮班,才使得我们一年四季看到的白堤草坪始终保持绿油油的状态。这哪里是在种小草,种下去的分明是西湖的浪漫和温暖。

白堤上的每棵柳树都有编号

白堤不是白居易修建的

千年前的“白公堤”现已无迹可寻

许多人以为白堤是白居易修建的,事实上,西湖历史上,的确有过一条“白公堤”,但此堤并非现在的白堤。

公元822年,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此时的他已经年过半百。白居易对杭州这座城市一直有一种亲切感,年幼时,他曾跟随父亲在杭州小住过一段时间,对这座江南名城的山水诗意念念不忘。

每到秋冬季,白堤的草坪会复播换草。

实际上,白居易这次在杭州做父母官不到两年时间,但在西湖和杭州的发展历史上,他是一个极其关键的人物。除了为杭州写下《钱塘湖春行》《杭州春望》等著名的诗歌外,他还是一名为民干实事的“优秀干部”,他修筑西湖堤防,还疏浚六井。

对于西湖,白居易曾在任上启动过一项大工程——他在上湖(即今西湖)和下湖之间修建了一条堤坝。

堤坝建成以后,把湖水尽量蓄在上湖,让杭州的千顷良田有足够的水灌溉,城里的百姓有水可以饮用。

白居易不想通过增加赋税来解决修堤所需的钱粮。修堤但不能增加百姓负担,于是,他一方面发动民间的力量,以管饭的形式招募工人;另一方面自己捐出部分俸禄,并到杭州的各个寺庙化缘。

公元823年,筑堤工程终于开工。在他离任前的两个月,即唐长庆四年(824年)三月,这条湖堤终于筑成。他为此写了《钱塘湖石记》,刻石于湖畔,为后人留下了西湖治水的经验和故事。

白苏二公祠内的白居易“筑堤兴利”壁画

白居易修筑的这条堤坝,蜿蜒在西湖的东北,位置在旧日钱塘门外的石函桥,至武林门外,被称为“白公堤”,和白堤仅一字之差,《新唐书·白居易传》《西湖游览志》对此堤均有记载。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相比另一位老市长苏东坡,白居易在杭州的时间不长,但同样留下了不朽的功绩。对杭州的深厚感情,白居易写在了诗词之中,多年以后,他那首《忆江南》,让无数人对杭州心驰神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在历史的变迁中,杭州地理环境早已改变,这条“白公堤”现已无迹可寻。

白居易爱逛的“绿杨阴里白沙堤”就是白堤

断桥原是段家桥

白苏二公祠内的白居易画像

白堤“谁开”之谜 很多人都曾考证过

那今天的白堤是谁修筑的?这个问题白居易也问过。

日常工作之外,白居易最爱逛“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条白沙堤,就是现在的白堤。见多识广的诗人,一边沉迷于白堤上的美景,一边也在问“谁开湖寺西南路”。也就是说,白堤早于白居易来杭州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历史上,白堤“谁开”之谜,有很多人考证过,但都无法自圆其说。有古籍记载,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年),杭州刺史崔彦曾为阻钱江潮水涌入杭城,筑沙河塘时开了白堤。但其实他来杭州的时间比白居易还要晚30多年,白堤不可能是他修建的。

杭州水利史专家阙维民通过文献考证与科学考察,在《钱塘湖白堤与西湖白堤》里揭示出白堤形成的真正原因。

早春白堤,杨柳依依。

西湖形成之前,水流绕行孤山南北两侧时,因为摩擦力等缘故,流速逐渐变慢。当水流在孤山东头重新汇合时,泥沙就沉积下来。这种沉积,又把汇合点不断地向前推进。时间长了,沿着水流汇合的方向,一条沙堤堆积出来。

据1983年4-5月浙江省交通设计院在白堤钻的四口地质孔的钻孔资料,孔深4米之上的地表层均为人工填土。白堤的标高近8米,西湖的正常水位标高约7.5米。白堤的人工填土始于西湖与钱塘江隔绝、成为淡水湖之后,大致在唐大历年间(766-779年)。

由此可见,今天的白堤形成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钱塘湖白堤是自然堤,形成于距今2500年至唐初;后期西湖白堤是由浚湖之泥堆积而成的人工堤,形成于唐中期以后。两者在时间上前后相继,在堆积层中上下互衔。

历史上,白堤曾在元代坍塌败落,直到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才得以重新修筑,并建锦带桥垂露亭。清雍正二年(1724年),为了疏浚西湖,白堤开启加高、加宽工程,并进行了花木桃柳的补植工作。

大抵是从清代起,为了纪念白居易对杭州和西湖的贡献,世人逐渐将“白沙堤”称为白堤。拥有独一无二美景的白堤,自此又多了一重含义。白居易修建白堤的说法虽然是个差错,但千载过后,唯有民心不易。杨柳依依,山色空蒙,每一位从白堤走过的人,又怎么会忘记他。

断桥拱顶石上方的栏板外侧刻有“段家桥”字样

断桥姓段

唐代起就叫“段家桥”

除了自然好风光,白堤上还有许多人文景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白堤,白居易之后,留下过无数文人墨客的身影。苏东坡看雨的望湖楼,就在白堤旁,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里,所看到的“长堤一痕”便是白堤。

在白堤上,不得不提的还有断桥。在白堤一端的断桥,仿佛是西湖的门户,踏上断桥就跨进了西湖的大门,因此断桥常常被作为是西湖的标志。西湖十景里的“断桥残雪”,是十景中最难见到景观的之一,因为杭州的冬天虽然寒冷却很少下雪。

宝石山顶俯瞰“断桥残雪”

还有一个冷知识,很久以前的断桥,是姓“段”的。直到现在断桥拱顶石上方的栏板外侧还刻有“段家桥”三个字。据《西湖游览志》卷二记载:西湖断桥从唐代起就叫“段家桥”,而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御笔亲题西湖十景中的“断桥残雪”后,“段家桥”便更名为“断家桥”,就是后来的断桥。

有关段家桥的来历,杭州历史学会副会长仲向平曾这样解释:“很早的时候,交通不够便利,一座山、一条河、一座桥,取名都是各取各的,也许造桥的时候西湖边住的是以段姓为主,也有可能是姓段的捐建的桥。叫的人多了,后边约定俗成,流传下来。”

1915年,民国时期著名报人曹聚仁来杭州,那时他15岁。在50年后他回忆起当时游历过的断桥:“那时的断桥,还是如乡村常见的石桥,一级一级叠着的。后来公路铺成了,石桥也就不见了。”现存的断桥是1921年重建的,改石级为平坡,加设60厘米厚的水泥混凝土拱券。

一个女孩打扮成《白蛇传》中白素贞的造型,走在西湖白堤上。

除了“段家桥”的说法,断桥还被叫作“短桥”,有词写:“荡漾香魂何处?长桥月,短桥月。”短桥,与长桥呼应。

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情传说是断桥上著名的浪漫爱情故事。随着“西湖美景三月天”的歌声,断桥也成了情侣们的热门打卡地。

走过断桥,白堤往西,是锦带桥。虽然知名度不如断桥,但锦带桥是白堤上一处极佳的观景点,桥上视野开阔,近可观平湖秋月,远可望孤山。清代许承祖有一首专咏锦带桥的诗:“波光山色渐模糊,锦带桥平入画图。约略前身是渔父,一竿双桨占西湖。”

风物滋养文化,文化成为风景,这个春天,你会去认真走一走白堤吗?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余夕雯 摄影 记者 陈中秋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