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底脱胶了,在街头就能补;手表不走了,在路边就能修;钥匙丢失了,在楼下就能配……
曾经,这些“小修小补”摊位在杭州街头随处可见,虽不起眼,却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更新,这些摊位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坚持下来的凤毛麟角。
在上城区丁兰街道,就有这样一家开了二十年的便民裁缝铺,几经搬迁却依旧门庭若市,积累了一大批忠实的顾客。有人甚至愿意横跨半个杭州城,也要赶来这里修补衣物。
这家民间“老字号”,到底有什么秘诀?
1 在时尚洋气的同协农贸市场内,张玉娟的裁缝铺并不算起眼,藏在一楼大厅的拐角处,自动扶梯背面。招牌也是小小一块,一前一后两台机器,一高一矮两个柜子,干干净净,柜子里衣物井井有条。
工作日的下午,市场迎来了一天中最为空闲的时刻。不过张玉娟却没工夫休息,端坐在桌前专心致志地给牛仔裤改裤脚。
指尖轻压慢慢向前推,伴随着电动平车机有节奏的“哒哒”声,一条裤脚就缝制完成了。
格子鸭舌帽、红色呢大衣、黑色刺绣袖套,张玉娟打扮得挺洋气,脸上总是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得知我来采访,她显得有些“社恐”:“我不太会说话的,这怎么办呀?”
张玉娟一边寒暄,一边起身为我摆好凳子,顺便打开桌旁的柜门,里面是一包包打包好的衣物,每个袋子上都挂着号码牌:“这些都是今天收来的衣服裤子,晚上又得加班了。”
严格说起来,张玉娟的手艺算是“家传”的。在她十来岁时,表姐从部队带回来了一台缝纫机。“表姐要干农活,又要带小孩,就让我们几个孩子都坐上去试试。”张玉娟回忆,“我们小时候没有别的东西玩,我沉下心来边学边练,很快就熟练掌握了。”
长大之后离开安徽老家,张玉娟先后在成都、宁波做过小生意,手上的缝补功夫一直没丢。2004年,在哥哥的邀请下,一家人来到杭州,在丁桥东林桥旁落了脚。老公跟着哥哥跑运输,她开了个缝补店贴补家用。未成想,这一坚持就是二十年。
2 补衣服、改裤脚、换拉链……这些在张玉娟看来只是裁缝铺的“基本操作”,很多师傅都能做得漂亮。她的独门绝活是改双面呢(双面的呢大衣)。
“具体是怎么改的?”我好奇地问。
“这可不能告诉你。”张玉娟卖起了关子,随手拿起一件呢大衣给我打比方,“很多人只能折回去封边,但是我能做得和出厂的一模一样(做成原边)。”
没等我继续问,一位年轻宝妈带了三件旗袍来找张玉娟收腰。张玉娟麻利地翻过旗袍看了看比了比,心里已经有了主意。
“这个面料没什么弹性,改小一寸我看差不多了。”张玉娟的眼睛就是“尺”,上手一量腰围,准得很。
“改一下多少钱?”
张玉娟歪过头想了几秒钟:“25(元)一件,三件75(元),一周后来拿。”
等客人离开,她又悄悄告诉我,其实这样的旗袍改起来难度不小,要花上不少时间,要是在大厦(商场里),没200(元)保准下不来。
“干我们这一行,手艺好就等于口碑,靠的就是回头客和口口相传。”张玉娟的眼神里透露出自信,“我不喜欢一股脑全都收下来,如果不需要(改),我会(给顾客)劝回去。”
3 凭借着一双巧手和诚信踏实的生意经,二十年来,张玉娟的铺子从沿山搬到银鼎商贸城,再到现在的同协农贸市场,总有那么一批回头客不离不弃,有的顾客甚至从文晖路、城西赶来,把衣服送过来交给她改,她也总是笑脸相迎。
“当时的‘老家伙’我还没丢呢。”张玉娟抬起头,用下巴指了指,提醒我掀开右手边的桌布,里面是一台老式缝纫机,“跟了我这么多年,有人想买我都不舍得的。现在都是‘老古董’啦。”
二十年间,张玉娟和丈夫一起在丁兰街道买了房,生了老三,也在杭州扎下了根。如今,老大老二都有了稳定的工作,一大家子的生活愈发幸福美满。
“为什么兜兜转转总是离不开丁兰?”
“因为这里什么都好,像是我的第二故乡。”张玉娟脱口而出,然后又顿了顿,说道,“买了房,安了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扎下根。顾客信任你,支持你,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