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杭州影像
32.5米超长巨幕包围下,体验湿地与文明的震撼 中国湿地博物馆焕新回归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4-28 08:43:13 Sun   

沿天目山路往西走,过紫金港路,在浓密的绿荫中有一座形似“UFO”的建筑,傲然屹立于西溪湿地东南角,这里就是中国湿地博物馆。

去年9月,中国湿地博物馆闭馆改造、提升。半年多时间过去,4月27日,湿地博物馆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开放。

改造后的中国湿地博物馆有哪些新看点?我们一起看看。

4bc9922fd389ca1d00c7bedda72cf066_rB4AiWYtZ3CAAtcHAAF5sXv6v_I245.jpg

新增休憩空间和科普互动区域 适合亲子家庭遛娃

2009年11月正式开馆以来,中国湿地博物馆一直是公众了解湿地、亲近自然的重要场所,到今年正好15周年。

从“西溪天堂”入口处径直向前走,绕过广场,你会看到一条青石板铺就的长廊,曲径通幽,绿植环绕,长廊的尽头,就到了中国湿地博物馆的大门。

湿地博物馆的设计师,是来自日本的建筑大师矶崎新,整个设计以“绿丘”作为表现载体,将整个建筑巧妙地与山丘融为一体,造型独树一帜。很多游客第一次来,甚至找不到中国湿地博物馆在哪里,就是这个原因——主体建筑被绿色植被所覆盖,馆内随处可闻淙淙水流,充分传达出“湿地”主题。

这次改造后,博物馆展厅面积由原来的7800平方米扩展至8500平方米。走进一层大厅,映入眼帘的就是纯白色巨型艺术装置——“生命之舟”,占据从地面到顶部的整个纵向空间,让展厅显得宽敞但不空旷,也是让游客一进来就感受到湿地的魅力。艺术装置的船身由《湿地公约》的英文字母编织而成,设计理念是将湿地化身为承载万千生灵繁衍生息的一叶扁舟,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繁衍地,是生命的摇篮,寓意湿地与万物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博物馆上下四层主要包含“走进湿地”厅、“湿地万象”厅、“只此西溪”厅和“湿地洞天”沉浸式数字展厅。另外设有2个专题展厅,目前分别展出“碧海繁花”珊瑚文化展以及“心域绿洲:影像中的自然庇护所”摄影展。

改造后的博物馆,有许多休憩空间和科普互动区域穿插在各个展厅之间,非常适合亲子家庭遛娃。

83d9c321843f3741287cc1b2bd075972_rB4AiWYtZ3GAcZiGAAEl1Hrxc4Y684.jpg

ec9c3bd6bb5e0d55c9cb4d282f3032c3_rB4AiWYtZ3GASkaXAAF5NP6BZZ8704.jpg

最大的亮点是沉浸式数字厅 巨幕影片视觉相当震撼

依水而建的中国湿地博物馆,注定要讲述一段水与人类的故事。

在“走进湿地”厅,湿地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了解湿地尤为重要。该展厅主要向公众介绍湿地的定义、类型、功能和全球湿地的分布情况等,对湿地形成初步的认知。公众可以直观地了解湿地的重要性,更深刻地认识到湿地保护的紧迫性。

旁边的“湿地万象”厅,从湿地生灵和湿地万象两部分展示中国不同类型湿地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包括沼泽、河流、湖泊、滨海、人工等湿地生态系统,以及栖息在湿地中的动植物。这个展厅里,除了标本多,还新增了两爬活体展示区。

二楼的“只此西溪”厅,以杭州西溪湿地为重点,展示其独有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了解西溪综合保护工程的前世今生,领略城市湿地的独特魅力。这个有故事的展厅里,博物馆专门联系到西溪原住民,记录下他们与西溪的回忆。当年从西溪拆下来的老石板、西溪龙舟、西溪人家的农具等,承载着不少老西溪人的回忆,现在仍保留在展厅中。

这次新改造的展厅里,最大的亮点是负一层的“湿地洞天”沉浸式数字厅,在不同场景中设置了动态水幕、360度互动数字展及180度巨幕,随手拍就是大片。长度达到32.5米的包围感屏幕,科技感十足,可以坐在懒人沙发上观看影片《生灵之境》,该影片讲述的是湿地与文明的连接,每一帧画面都相当震撼,相当于在看IMAX电影的效果。

在巨幕对面,是一面由270个二维码组成的艺术装置墙,藏着已灭绝生物或濒危生物档案等,扫一扫就可以了解一个新知识点,在互动中了解湿地,认识湿地保护的重要性。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文字 记者 余夕雯 摄影 记者 陈中秋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