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港观鱼,藏山阁。
清朝末年,杭州有兄弟二人择西湖一角,建了一座别墅。
在西湖边造山庄别墅,不仅考验主人的财力,也很考验审美品位。别墅选在前含山色,后挹湖光的花港观鱼(旧址)附近,园景以春竹、夏荷、秋菊、冬梅出名,山庄后有小桥,直通湖中,泛舟可达各处名胜古迹。
时光荏苒,建造这座湖景山庄的时候,雷峰塔还未倒,而坐拥西湖的这栋别墅今已不存,仅留下一座假山和亭子,终年和山水人流相伴。但在西湖边,千万不要小看任何一座亭子,它们就像是旧时光遗留下的一个坐标,拔出来就能牵出一段贯穿整座城市的历史与往事。
花港观鱼,藏山阁。
每年春天,花港观鱼公园里绿樱花开的时候,人们常常会提起这座亭子的名字:藏山阁,因为稀有的绿樱花就在亭子前的大草坪上,而这个亭子的主人,便是号称曾经拥有半个杭城产业的“高半城”。
在西湖边建别墅养仙鹤 铜锡器业、布业、金融业、茶场……
“高半城”的商业版图有多大?
孩儿巷里的“双陈巷高家” 当年杭州一个世家望族
清朝最后一科举人钟毓龙在《说杭州》中曾列举过一些当时杭城的望族:横河桥许家、头发巷丁家、双陈巷高家、状元弄郑家等,皆按这些望族所居街巷而命名。除此,金洞桥徐家、东山弄钟家、元宝街朱家、骆驼桥王家、崔家巷杨家等也曾盛极一时。
中山中路羊坝头,高义泰布庄曾选址在这里。
这里的“双陈巷高家”,就是当时生活在双陈巷的“高半城”家族。钟毓龙本人,就是双陈巷高家的女婿,在《说杭州》里有记载:双陈衙,南出孩儿巷,北通豆腐巷。“双陈巷”这个地名如今已无迹可寻,《杭州的街巷里弄》一书中提到:“孩儿巷内原有双陈巷,系明嘉靖同举进士的陈洪范、陈洪濛兄弟二人故居所在,故名。”
1936年1月12日,杭州“双陈巷高家”三房高云麟的曾孙女高诵芬与“金洞桥徐家”徐吉生的孙子徐定戡,在当时杭城商业规模最大的同业组织会馆绸业会馆举办了一场热闹的婚宴。
出生于民国的高诵芬,历经成长、婚嫁、战争、动荡,晚年漂洋过海旅居澳大利亚,1995年她在儿子徐家祯的协助下写下了一本回忆录:《山居杂忆:一个大家闺秀的百年家族记忆》。在增订版中,全书第一个注脚就是关于“高半城”的:“我娘家姓高,家住杭州双陈衙孩儿巷,故称‘双陈衙(孩儿巷)高家’。我们高家祖先是从蒙城(今属安徽省)南迁至山阴前梅(今属浙江省)的。乾隆年间,高士祯迁杭州定居于双陈衙,至今有近三百年了。在这三百年间,高家人读书、经商、做官,出了不少人物,成了杭州一个世家望族。杭州曾有‘高半城’的夸张说法,意思是说:杭州有半个城市的产业都是属于高家的。”
豆腐巷(上)孩儿巷(下)犹在,高家所在的“双陈巷”已无迹可寻。
铜锡器业、布业、金融业、茶场……
“高半城”的产业版图形成了
“高半城”的产业版图是如何在杭州一步步铺展开的?
《山居杂忆》中写高诵芬准备嫁妆时说,“我家祖上开了一家铜锡器店叫‘高广泰’,我母亲就去那儿定做了许多铜、锡器,如蜡烛台、铜手炉、铜脚炉、供祖宗用的锡盆、茶叶罐等。”杭州素以产锡箔闻名,高广泰铜锡器店一度是杭城最大的锡箔作坊,其生意之兴旺可想而知。
高家产业中最出名的要数高义泰布庄,当时为闻名浙江的大商店。由高尔夔(字子韶)于1905年出资创办。高尔夔财力雄厚,在临平、钱清、上泗、萧山西兴一带置有水稻田和棉田五千余亩,族中颇有声望。布庄最早开设在水漾桥西首,后遭火灾,于1911年迁至后来杭城的商业中心羊坝头。抗战前的十几年,为高义泰的全盛时期,1923年建成四层洋房一幢,有职工130多人。其灵活的经营手法一直为业内称道,据说民国第一美女影星胡蝶曾多次从上海赶来做旗袍。
到了高诵芬、徐定戡二人结婚的时候,高义泰可谓财力雄厚,经过多年的积累,高义泰至1934年存货达4万匹,与高义泰有经济往来的银行、钱庄多达20余家,可借助钱庄长期放款。高义泰每天有3000元至4000元现金借钱庄,流转快,很受钱庄欢迎。
在高诵芬十几岁的时候,她从日本留学回国的父亲,在狮子峰顶自己设计修建了一所日式拉门的别墅——意胜庵。略懂龙井茶的都知道,西湖龙井茶分“狮龙云虎梅”等级,其中狮子峰这块可谓西湖龙井的极品产区,高家何以在此建别墅?因为高家在杭城各处购置房产、地产的时候,也没有忘记购买山林开辟茶园开办茶场,高尔夔的五子高时敬正是经营狮子峰茂记茶场的负责人。“清明前,几百个乡下姑娘每日采茶。到了傍晚,就开始称茶叶记账……炒好的新茶就在望仙亭设店出卖。上山的香客、游客都要购买一点回去。”
铜锡器业、布业、金融业、茶场……就这样,高家显赫的产业版图形成了。
当年西湖边的红栎山庄
主人在庄园里养仙鹤
当年高家在城中有多处豪门大宅,但是在城外,仅花港观鱼处的别墅——高庄一处。
据说当时西湖边的庄屋别墅多属于他省或他县人氏,只有高庄,是真正杭州人的产业。高云麟、高骖麟兄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此建成别墅,名为红栎山庄,亦称豁庐,俗称高庄。
别墅布置精雅,据《杭州通志》记载:“庄内植春柳。四周亭台环之。内有莲池,池蓄金鱼。园景以春竹、夏荷、秋菊、冬梅出名。庄后有小桥,下通湖中……北可观隐秀桥,西看三台来水,玉琴清流,铮淙可听。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时,庄屋被毁,只剩藏山阁一处。今为花港观鱼景点之一部分。”
后来恢复的红栎山庄,现在属于知味观味庄。
高诵芬在书中回忆说:“我家在西湖边的庄园,由我曾祖父所建,造得幽雅非凡,成为西湖一景。直到现在遗迹仍在。平时因为主人并不去住,只是空关,所以管庄子的朱师傅空闲得很。有时主人相识的亲友去玩,朱师傅也开门接待,以清茶、果品招待,客人自然也给些赏钱,这就成了朱师傅的‘外快’。庄园占西湖一角,湖中种有莲、荷、菱、藕,朱师傅采了鲜菱、鲜藕送上门来,让主人尝鲜。”
想来当时高家,正宗西湖牌鲜菱鲜藕荷花荷叶,第一时间就能赏玩尝鲜。高庄主人风雅爱好还有一个:养鹤。两只鹤养在西湖边庄园里,不加樊笼,非常自在,客至,则侧睨长鸣。据说其中一只死后,主人还在庭中立鹤冢,由西泠印社社长吴昌硕书碑“鹤冢”二字。一只死后不久,另一只也飞去不复返了。想象一下,西湖边的闲云野鹤,真是好一幅风雅浪漫、野生自由的画面。
如今,当年的高庄仅存藏山阁一处,在花港观鱼蒋庄对面,靠近林徽因纪念碑附近。沿着湖边走几百米,杨公堤景行桥东南,花港观鱼西侧,2003年,取原山庄之园林意趣,此处易地恢复了一座“红栎山庄”。如今的红栎山庄和周围水面用小桥连接的几幢小楼都属于知味观味庄。
高家的朋友圈里有吴昌硕
高家小姐新婚游第一站是吴山十二生肖石
“高半城”的故事里有风雅也有烟火气
高家诗文书画也有造诣
永丰巷仍有杜诗配梅花的“梅王阁”
永丰巷
前面说,高庄的仙鹤死去一只,吴昌硕书碑“鹤冢”二字。
永丰巷里的“梅王阁”
高家的朋友圈出现吴昌硕并不奇怪。西泠印社小龙泓洞外侧,有一石棋盘和两只石凳。棋盘的主人,是西泠印社早期社员金鉴,字明斋,号奕隐。善于下棋的金鉴找人用严州青石做了这个石棋盘,引来四方棋手与之一试高低,高庄的主人高云麟便是其中之一,凑近看还能看到棋盘上隐刻“奕隐遗枰”四字,就是高云麟题的。
高家虽以经商起家,也非常注重后辈的才学修养。清代《寿松堂诗话》中说,仁和高氏多诗人,高学淳(注:高义泰创始人高尔夔的祖父)“性坦率,诗工尤深”,长子高炳麟(注:高尔夔父亲)刚成年就好古力学,诗文宗法杜、韩,可以说是未来可期。
除了在杭城建造商业帝国,高家在当时的书画圈也名重一时,满门风雅。高尔夔年轻时师从吴门姚凤生学书法,书法精绝。他的六个儿子,在诗文书画方面都有所造诣。老大高时丰,善绘百尺劲松;老二高时显长于画梅;老六高时敷喜画竹、石、菊和人物,在当时有“大松、二梅、六竹”之称,人称“高氏三杰”。三人中,仅高时丰不能印,故未参加西泠印社,但也一直参加西泠印社活动。在西泠印社锦带桥旁,有峭壁称作“规印崖”,因其山形似印规而得名,有高时显隶书题铭勒于壁,款识5行,每行6字。
如今南出庆春路、北至孩儿巷东段,有一条小巷叫永丰巷,巷子里有一段黛瓦白墙上写着“梅王阁”,这里便是高时显旧居。高时显工诗文,诗宗杜少陵,得雄浑奔放之致。擅书画篆刻,画梅尤称独步,红梅绿萼,妍雅绝伦,曾以“画到梅花不让人”一语自负其艺。他收藏前人画梅500多轴,名其居曰“五百本画梅精舍”,其中就有王冕所作梅花长卷,所以叫其斋“梅王阁”,自诩“梅王阁主”。
高时显的梅花图
高时显曾辑“集杜咏梅”一册,画上所题之诗,往往集杜甫诗句而成。初夏的永丰巷树影斑驳,摇晃的阳光洒在巷内白墙的几枝梅花上,旁边还有集杜诗句:溪壑为我回春姿,细推物理须行乐,重嗟筋力故山违,清夜沉沉动春酌。看来孩儿巷coffee walk的路线,可以增加一站:古雅的永丰巷。
这部大家闺秀的回忆录
都是老底子杭州人的生活
历经岁月变迁,双陈巷、西湖高庄、狮子峰意胜庵都已不复存在,今天的杭州人想要更多地了解这个百年家族和杭城风俗,可以去读一读这本高诵芬的《山居杂忆》。
翻开书本,半个多世纪前杭城一年四季的生活扑面而来,个中细节堪称地道。开篇从杭州旧时风俗写起,大年初一不等睁眼,保姆就往孩子口中塞入冷冰冰的橘子和干荔枝,为了讨个好彩头:“橘”“荔”=“吉利”。立夏称人、买青精饭叶子做乌糯米饭;端午的艾草菖蒲、五黄、挂香袋;头伏火腿二伏鸡,三伏金银蹄;立秋的嫩藕、莲蓬、青菱和红菱;冬至的年糕……这些时令与习俗,今日的杭城还大都沿袭。
再来看,当年杭州人时兴去哪里喝茶吃点心购物?
书中回忆,母亲每年都要带孩子们去杭州有名的菜馆知味观吃几次全虾馄饨和汤圆、水饺等点心,去奎元馆吃蟹粉面、虾爆鳝面,有时去游西湖,就到楼外楼吃西湖醋鱼和清炒虾仁。
楼外楼的龙井虾仁
谈婚论嫁的时候,高父约媒人带上徐姓外甥(后来的女婿)去西湖边的西园茶馆吃茶,点心是猪油瓜仁白糖豆沙水晶包,皮薄而馅多,还有火腿丝、菜卤腐干、千层甜糕等杭州有名小吃。婚事大抵定下后,高母带女儿去“杭城最热闹的商业大街保佑坊选衣料。保佑坊整条街都是绸布店和别的日用品店”。
吴山,十二生肖石。当年高家小姐高诵芬新婚西湖蜜月游地点之一。
婚后就是“西湖蜜月游”了。第一次出游,夫妻两人去了城隍山看十二生肖石,城隍山很低,古树茂密,他们坐在茶室里喝茶到傍晚才回家。婚后的第一个月,还去了玉皇山、北高峰、玛瑙寺。
故人远去,四时悲喜。山河动荡,匆匆百年。这位生于1918年封建大家族的高家小姐,婚后与丈夫二人经历了军阀混战和民国政府,以及新中国成立,家庭也从杭州迁到上海,大家族转为小家庭,在20世纪90年代末随子旅居澳大利亚。大概是想念家乡味道,她自己动手做过包子、饺子、馄饨,以及江浙一带爱吃的粉蒸肉、素烧鹅、雪里蕻……记忆中的味道,在大洋彼岸不知可以复制几成?
“回想当年承平风物、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真有隔世之感呢。”虽是杭城望族的小姐,笔下老底子杭州人的生活,却妥帖接地气,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