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杭州影像
17口“澳”串起800米暗渠,杭州这个千年古村,这套排水系统太神奇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6-29 11:07:41 Sat   

深澳村全景

这两天,一段“遇暴雨江南‘坎儿井’秒变排洪口”的视频引发热议。

视频拍摄于桐庐县江南镇深澳村,老书记申屠肖山介绍“村里800米暗渠如何把大水引出村外”,网友们直呼“长见识”“感受到了古人应对洪水的智慧”。

受新安江水库泄洪和连续暴雨影响,富春江下游桐庐、富阳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内涝。而位于富春江边的千年古村深澳却“安然无恙”,甚至村道上也没有积水。

这个千年古村的排水系统是怎么炼成的?

村子地势东高西低

17口“澳”串起地下水系

来到深澳村,正下着大雨,雨中的古村格外宁静。

“个中奥妙就是深藏于村庄地底的‘井渠’,又叫‘江南坎儿井’。”与老书记申屠肖山一见面,他就拉着我们走向村口的一汪大水塘。

“这个水塘是村民们在新中国成立后开挖的,当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塘下有很多沟渠,连通着村内外。”水塘的四周布置着一圈水阀。老书记说,平时塘里的水都是蓄着的,到了夏季干旱或下半年种油菜缺水时,就会打开水阀放水灌溉。而到了梅雨季,连续暴雨到达一定水位后,水流也会自动通过暗渠排向村外溪流。

跟老书记继续沿老街往村里走,路两边是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与浙西山地民居,村里现有140多幢明清建筑和60多幢民国建筑,视频里提到的800米暗渠就在老街下方。

短时大雨积聚的雨水,不断冲刷着老街的鹅卵石路面,不过水流会第一时间流向老街中间的窨井或两边的沟渠,不到10分钟时间,路面就没有积水了。

“这就归功于地下的暗渠。”老书记说,深澳村地下水网密布,这项由老祖宗设计完成的大工程,保留千年以上。地下水网的情况,现在谁也不清楚。不过有三条渠是看得见的,一条是暗渠,还有两条地表上的明渠,连通着村口的大水塘。

其中800米的暗渠设计尤为巧妙,它接通上游的溪流,沿老街贯穿全村,又与下游的溪水相连,以前没有自来水,村民们就在渠里打水生活。

而为了方便取水,老街每隔一段距离,就开有一个水埠。因为水埠比较深,村里人叫它“澳”,这条暗渠恰在老街下方,就叫作“街上澳”。

“你们看,即使这几天一直暴雨,澳里的水离街面还有一大段距离,雨水不断地往里灌也不漫上来,可见以前古人在地下挖的沟渠有多深多广。”老书记说。

在老书记的印象里,深澳村没有内涝过,即使暴雨洪水,村里都是“安然无恙”。

为了让我们感受得更直观,老书记还带我们来到明清老建筑“三房厅”,这里是全村最低洼的点位之一,也没有内涝,雨水顺着天井流进排水沟,又会从各家门前淌过。

目前全村留存有17口坎儿井,12个水塘,为了清理水质,村民们还在塘里养锦鲤。

“当然,光有‘坎儿井’还不够,深澳不发生内涝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村子的地势东高西低,水往低处流,才会流进‘深澳’中,顺着沟渠排出村外。”老书记说。

村名就源自很深的“水澳”

“先规划后建设”的典范

千年古水系,古人先建水网,再建房子。

所以深澳村也成为中国古代“先规划后建设”的村镇建设范例。

深澳村地下,分布着纵横交错的水网,它们与地面的沟渠形成了深澳的村落水系,溪流、暗渠、明沟、坎井和水塘五个层面立体交叉。

“更厉害的是,这五个层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把饮用水、生活水和污水分开处理,并使水始终处于流动状态。”老书记说,就比如村中有一个“吃水塘”,以前还没通自来水的时候,这个塘里的水就是村民们专门用来喝的。

此外,还有麻栗塘、新澳塘、蟹鱼塘、牌楼塘、泉水塘、狮子塘、菊花塘等。有些塘的水质清冽甘甜,冬暖夏凉,洪水不溢,不旱不涝,至今仍可饮用。

还有“澳”,也有墎洛澳、六亩澳、汤家澳、八角澳、凉伞澳、黄程桥头澳、上山边澳、张家澳、毛湾澳等,“澳”底距地表一两米,最深的有4米,所以有一种说法,深澳村就是因为老街上的“澳”很深,便有了“深澳”的村名。

其实不仅是深澳村,周边村落地下也有江南“坎儿井”。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宣涛 夏阳 通讯员 方菲 吴斌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