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顶流文创到沉浸式体验
在博物馆了解一座城
要问暑期什么地方人气最高?答案之一,肯定是博物馆,特别是博物馆的文创商店。
最近一段时间,早上9点还没开馆,不少人已经在杭州博物馆门口排起了长龙,只为抢一个“影青釉里红高足杯”冰箱贴。这个“顶流”的原型就是杭博的镇馆之宝之一——元代影青釉里红高足杯。
杭博除了“明星”文物之外,还有战国水晶杯、北宋灵峰寺石塔、元景德镇窑青花山形笔架、元景德镇窑蓝釉描金月映梅纹瓷爵杯等其他精品馆藏,同样值得一观。通过有趣的文创进行“复刻”,不失为一种“让文物活起来”的有效方式。
除了常设展之外,一场名为“百万收藏:一座博物馆收藏一座城”的特展也在杭博南馆临展厅开展。
一张当年杭州站的老票根、一台西湖牌缝纫机、电视里的娃哈哈广告……这场承载着广大杭州人民集体记忆的展览,亮出了不少老底子的宝贝,带给你满满的“回忆杀”。
“这些粮票,爸爸小时候家里就有。”“这是我小时候课堂里的课桌,桌角缺一个‘早’字。”“151公交车,以前是电车,我天天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博物馆影响一座城。”杭州博物馆馆长王英翔向每一位杭州市民发出邀请,“这是一场可能每个杭州人都会想看的展览,无论是新杭州人还是老杭州人。”
本次展览搭建了不少老杭州场景,让人分分钟穿越到曾经的年代,沉浸式体验一把“复古回潮”。大家可以在不同的展览空间里,重温75年以来,属于杭州的“城市故事”。
展览现场,记者遇到一位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张同学,他在维持秩序的同时,也在请求参观者为该展览填一张调查问卷,并嘱咐大家“按照实际感受填写”。
张同学是浙江大学博物馆学的博士生,正在做一项关于杭州博物馆的满意度调查课题。
“杭州要打造‘博物馆之城’,优势很多。首先,其类别和展陈内容很多,可谓‘处处是生态’。其次,博物馆里不全是外地人,逛博物馆是融入本地人生活中的。”在他看来,“博物馆之城”的称号要与这个城市博物馆的丰富度、曝光度以及主客共享度相匹配。杭州的博物馆足够开放,并与杭州的人文、自然景观紧密相连,与全域旅游紧密结合,这是一座城市的博物馆长足发展的秘诀。
从“独乐”到“众乐”
“小而美”背后的商业逻辑
相对于国有博物馆,民营博物馆往往位于寻常巷陌,为个人创作或收藏的艺术品和文物开设,填补了国有博物馆在一些收藏领域的空白。
坐落于河坊街打铜巷23号的杭州江南锡器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家以锡器作主题的公助民办市级专业博物馆。目前正在展出“锡福——江南锡器博物馆锡器历史文化展”。展览分为高古锡器篇、食具篇、礼器篇、仪仗器篇、酒具篇、文房具篇、茶具篇、灯具篇、妆奁具篇、杂项篇十大板块,共展出历代锡器作品528件(套)。
“这里的每一件藏品,都是馆长陈建明的珍藏,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和时代风情。”杭州江南锡器博物馆副馆长高芳告诉记者,“无论是女性所使用的发簪,还是家家户户所用的脸盆,以及烛台、吃饭器皿等,都可以用锡器来进行制作。这自南宋流传至今的市井烟火之气,可以让人感受到当年杭州城里老百姓的生活状态。”
“来这里参观的,不仅有游客,还有千里迢迢慕名而来的研究者。”高芳说。
与国有博物馆不同,民营博物馆面临更大的营运和维护压力。当然,不同的民营博物馆在探索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走上相对良性的发展轨道。
杭州江南锡器博物馆馆长陈建明,同时也是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特聘授课专家、浙江省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其运营模式是以馆长在其他领域的营业收入和小部分文创产品、专业书籍的销售作为支撑。
民营博物馆以其馆内运营模式的灵活性,将其变成能对外的技术服务,这是很多民营博物馆的首选。
坐落于余杭区百丈镇溪口村的传梭博物馆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子——不仅是单纯的梭文化展陈,还是承载传承、研学、手作、沙龙、销售等功能的“手工村落共同体”。
工作日,博物馆没有接待“订单”,大门敞开。参观的游客三三两两,但也仍被博物馆展陈的23000余把梭子所震撼。
见到传梭博物馆馆长郑芬兰时,她正忙着一个大单子——手工制作一批“风从东方来”无废团扇。团扇由中国传统的特色手织布、新疆艾德莱斯绸、西藏特色印花面料与笋壳、稻秆、玉米皮等自然废弃料手工编织而成。这些团扇会被送往巴黎奥运会,既与各国朋友结一份美好的“扇”缘,也传递来自东方的无废环保理念。
“博物馆要‘活’下去,就必须多动脑子,多想出路。”作为一座年轻的乡村博物馆,传梭博物馆擅长跨界出圈,联动新一代手工艺人开展更具创造力的手工艺创作。作为百丈镇共富工坊之一,传梭博物馆还开设了以非遗文创、乡村手工艺产业发展、乡村文旅发展为主的电商直播工坊,通过电商直播推动研学旅游、艺术创意等乡村旅游新型业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