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杭州影像
穿上能降温,“夏日冰衣”杭罗为何如此神奇?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8-09 15:18:51 Fri   

烈日高温下,得穿点凉快的。这不,“夏日冰衣”杭罗火了。

这一“跨越千年的防暑神器”,上身后能瞬间让人感到凉爽。对此,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惊呼:“老前辈们诚不欺我,夏天得穿罗!”

早在唐代,诗人韦应物就在《白沙亭逢吴叟歌》中写道:“龙池宫里上皇时,罗衫宝带香风吹。”随风即起,罗之轻薄可见一斑。

罗是我国丝织物的代表性品种。《辞海》有言:“丝织物类名。用合股丝以罗组织组成,质地较薄,手感爽滑。外观似平纹绸,具有经纬纱绞合而成的、有规则的横向或纵向排孔,花纹美观雅致,兼又透气。例如杭罗等。”此处特别提到杭罗,可见其在罗之家族中的代表性地位。

被誉为“罗之上品”的杭罗,为何穿上即可降温?杭罗的背后,有哪些渊源与故事?国潮涌动时,杭罗又有哪些蝶变之道?近日,潮新闻记者怀揣一颗好奇心,首先登门拜访了一位杭罗专家。

水织手艺,是最大的降温密码

这位专家,身居远离闹市的僻静之地。此处人流不多,车声稀少,倒是有一些机杼声穿过夏日热浪隐约传来。

这里是杭州九堡九昌路57-2号,杭州杭罗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所在地。这家公司接续自大名鼎鼎的杭罗老字号生产厂家——杭州福兴丝绸厂。

“穿上能降温,是因为杭罗能给人带来一种冰凉的体感。”在杭罗生产车间内,杭州杭罗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负责人,杭罗织造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张春菁说,带来这一体感的关键,在于“水织法”提升了面料透气性和干爽度。

用杭罗制成的衣物轻薄透气。潮新闻记者 陈琪 摄

张春菁推开织造车间大门。在车间一角,摆放着一口有年头的大缸,里面浸泡着满满一缸由桑蚕丝摇成的水纡。

蚕丝表面有丝胶蛋白,“水织法”的关键,便是对纬线的丝胶蛋白进行处理。张春菁介绍,在高温条件下,丝胶蛋白更容易溶解,蚕丝的油脂和杂质也更易去除。水里还溶有福兴的百年秘方,在水温和秘方的共同作用下,蚕丝纤维变得松散乃至分离,这便是脱胶的过程。

经过25到28天的浸泡,织匠将脱胶的蚕丝从缸中取出作纬线,并将其与未经脱胶处理的经线一同上机织造。这便是“水织法”,是提升杭罗透气性和干爽度的关键步骤,也是杭罗的降温密码。

“纬线脱胶,经线不脱胶,两者相交方成面料。经纬相交后形成罗孔,每个罗孔的连接点会因经纬线丝胶蛋白的不匹配而形成非常微小的凹凸。这个凹凸,造就了杭罗透气凉爽、遇汗不粘连的特性。”张春菁说。

说话间,张春菁的岳母、杭罗织造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洪桂贞手捧蚕丝,穿着一袭黑色的杭罗套装信步而来。丝质轻盈、柔软爽滑的杭罗随洪桂贞的脚步舞动着。

这位69岁的洪女士可不简单,47年的杭罗织造经验炼就了她炉火纯青的手艺。“‘水织法’是杭罗织造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工序,其难点在于判定蚕丝脱胶的程度。这个要凭手感,丝的手感对了,脱胶才算完成。”在张春菁眼里,洪桂贞才是真正的杭罗专家,“这种手感难以言明,多年经验的老手艺人才能把握,岳母的手就是标尺。”

在上织机前,还有极重要的一步:翻丝。

在翻丝车前,洪桂贞将一沓质量上乘的蚕丝套入套丝框,木轮转动时,蚕丝的光泽随光影流转而变化。

翻丝车前,洪桂贞全神贯注。潮新闻记者 陈琪 摄

“杭嘉湖平原一带气候温润,自古以来就是理想的种桑地。这一带生产的蚕丝从含水量、韧度等各方面来说都是最好的,杭罗用的蚕丝就产自于这些地方。”洪桂贞说。

在中国的丝绸文化里,绫、罗、绸、缎代表的是纺织技术的差异。它们皆源于蚕桑,成于机杼,因织造的方法不同而形成体感差异。罗有孔眼,轻薄透气,流行于南宋。杭罗正是从彼时开始盛行。

翻丝,可以去除丝线表面的部分疵点,是一个筛选的过程。优中选优,方能将蚕丝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而后经“水织”大放异彩。经纬错落中,一匹“穿上能降温”的杭罗面料跨越千年而来。

人类非遗,一丝一线百般珍贵

从南宋至清末,杭罗一直是贡品,常在夏天制作成轻薄凉爽的罗衫,成为众多达官贵人的偏爱之物。杭罗走俏时,要数杭城东北的古艮山门机神庙一带织造最为兴盛,此处大小作坊数不胜数。清代厉鹗的《东城杂记》就有记载:“杭东城,机杼之声比户相闻。”可见当时的繁荣景象。

经纬错落千年,杭罗的织造机器虽不断变革,但精密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仍在时光流淌中代代相传。在历史上,杭罗织造技艺的传承可分为两类: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邵家是家族传承的典范。

这个邵家大有来头,杭罗织造是邵家的祖传手艺。1886年,邵家以“福兴杭罗”为商号,开起杭罗铺面。前文中的洪桂贞女士,正是邵家杭罗织造技艺传人、杭罗大师邵官兴的妻子。

工艺复杂、费工费时的杭罗,传承人本就不多,杭罗织造技艺曾险些失传。改革开放后,在邵官兴与洪桂贞的操持下,织造杭罗的机杼声跨越坎坷,再度在杭城回响。随着杭罗生意的不断扩大,1985年,杭州福兴丝绸厂成立,邵官兴为该厂法人代表。

回想起父母与杭罗一同走过的风雨岁月,女儿邵国飞很有感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到这个世纪初,一直都很艰难,我们家将这段时间自嘲为‘冰河时期’。棉织物、化纤织物出现了,它们结实耐穿、物美价廉,对杭罗这类真丝产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据邵国飞回忆,为了传承家族的杭罗织造手艺,父亲去外面工作,赚钱来养活当时已经亏本的杭罗工坊,母亲则在家里坚持织造杭罗。

举步维艰下,曙光出现了。

2006年至2008年,“杭罗织造技艺”先后列入杭州市级、浙江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30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终于到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杭罗织造技艺”正式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确立了“杭罗织造技艺”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地位,它的传承与发展获得了国际认可。

2011年,为开展杭罗非遗保护工作及杭罗服装贸易业务,邵国飞和张春菁一同创立杭州杭罗文化创意有限公司。2021年,邵官兴遗憾离世。杭州杭罗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自此全面接手杭州福兴丝绸厂的杭罗织造业务,并延用“福兴杭罗”老字号。

邵家的“福兴”,被中国丝绸博物馆专家认证为唯一一家采用传统工艺生产杭罗的厂家。邵家坚守杭罗品质,北京瑞蚨祥、苏州乾泰祥等百年绸布老字号成为“福兴”的多年老客户。近年来兴起的不少新中式服装店铺,它们的老板,也闻声找到了邵家。“南羲”国风店铺老板吕小男就是其中的一位。

“太珍贵了。”吕小男曾去邵家的织造间参观,初见杭罗的生产过程,大为震撼,“用的不是现代化的自动流水线,而是古朴的铁木织机,保留着传统的生产工艺。杭罗的每一道生产工序,都有老师傅在一旁细细把关。一个师傅,一台织机,加班加点一整天,最多只能产出十几米面料。”

如此珍贵的杭罗,出现在了00后网络作家慈莲笙的小说《一梭千载》中。在她的笔下,千载杭罗史跌宕起伏,那些一针一线的平凡时光,最终成就了穿着于身的千年文化。

“作为作者,我们能做的只是书写过去、传递情怀、构建未来。真正的传承还是要传承人们之间代际相承——在手把手、口传口之间,让文化长存于民族血脉和时间长河中。”慈莲笙说。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伴随着铁木织机的吱呀声响,“福兴杭罗”老字号已走过138年的光阴。翻丝、牵经、穿综、织造……传统的杭罗织造技艺仍在杭州这座美丽的丝绸之府日日生花,焕发出国之瑰宝的璀璨光芒。

国潮涌动,杭罗还有无限可能

传承,是非遗绕不开的话题。将对杭罗的喜爱,延续到年轻一代,便是一种传承。

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二楼,有一个“觅水行商”文化空间,展示着浙江的地域文化特质与精神:人们养蚕缫丝、泛水行舟,演绎出隽永文秀的地域气质。

“觅水行商”文化空间内,有杭罗织机及面料展陈于此,引来不少观展者驻足。另有一个触摸面料的互动装置十分精巧,由杭罗织造技艺、杭州织锦技艺、双林绫绢织造技艺等非遗技艺织成的丝织品面料,排列在一个可滚动的转轴上。观展者可上手触摸,细细感受几种丝织品在触感上的区别。这一互动装置,尤受青少年群体的好奇与青睐。

观展者在杭罗织机前驻足。潮新闻记者 陈琪 摄

“像丝织品这样的片状物品,是很讲究手感的。用触觉感受不同织造方式的差异,也是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步骤。”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祝汉明说,“很多展馆里面会摆放标有‘展品请勿触摸’的提示牌,但我们鼓励大家在一定限度内多感官地感受非遗作品。希望更多人可以在近距离接触非遗的过程中,爱上非遗、传承非遗。”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如今,国潮涌动,以杭罗为面料、融合古今设计的传统服饰与新中式服装飞入寻常百姓家。穿越千年的杭罗织造技艺,搭载现代传播方式,织就中国传统服饰之美,掀起中华文化传承热潮。

吕小男的新中式服装店铺开在抖音上,已有2.8万粉丝,售卖杭罗、宋锦等真丝面料衣物。每周三到周五,她都会出现在直播间内,既讲解产品,也介绍衣服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作为一位90后北方姑娘,吕小男对江南温润的气候、悠久的丝绸文化极为向往。

“我妈妈特别喜欢穿旗袍,还有各种其他中式传统服装。耳濡目染中,我对传统服饰既有温暖的记忆,又有浓厚的兴趣。”吕小男说,在寻找面料的过程中,她对杭罗的倾慕更多一分,“真丝面料是动物蛋白质纤维,色牢度是很低的,极易脱色。但杭罗因经过了水织工艺处理,相对不易脱色,护理起来没有那么娇贵,在真丝面料中是非常实穿的。”

实穿,非常重要。这代表非遗产品不限于在展台上被人观赏和仰望,更在现代生活应用场景中拥有了一席之地。只有这样,非遗传承才有可能代代接续。

“非遗之所以需要保护,是因为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在现代生活中失去了应用场景。现在国潮兴起,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非遗丝织品进入人们的生活,不只应用于服装行业,还可以用作家居软装、生活用品的原材料,提高实用性,拓宽应用场景,让非遗回归大众生活,是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祝汉明说。

各色杭罗制品。潮新闻记者 陈琪 摄

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非遗传承体验中心,有一个杭罗体验区。这里陈列着各色生活用品,罗扇、罗帕、丝巾,乃至镜子、书签等,其主要原材料都包含杭罗。“大多是家长带小朋友来体验杭罗用品的制作过程。做一把罗扇,需要在这儿坐半个下午。我们会在这个时间里跟他们讲讲杭罗的历史还有背后的文化,也是一种寓教于乐。”驻馆老师夏海燕表示,当小朋友把做好的罗扇带回家里,杭罗的故事,也就自然而然流传到了年轻一代。

杭罗的故事,还有更多听众。它既面向世界,也面向未来。近年来,杭罗的身影多次出现在G20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进博会等多场顶级盛会中,向世界展现东方之美。随着杭罗新产品、新标准的不断问世,国潮涌动下,杭罗还有无限可能。

来源:潮新闻  作者:执笔 陈琪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