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迁改造前的通济街 记者 黄煜轩 摄
杭州老余杭的通济街一带,过去是余杭县城的核心地带,商贸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几年前,这里开始动迁改造,老居民陆续迁出,大家对这里的记忆渐渐模糊,很多住在城西的新杭州人,甚至完全不知道这片老街的存在。
今年,通济街历史风貌区被纳入杭州市第一批历史风貌区保护名录,近日,其保护规划草案对外公示。可以期待,不久的将来,杭州又要诞生一条古香古色的“河坊街”了。
老余杭人习惯称“大街”
见证着过去的繁盛与辉煌
通济街历史风貌区在老余杭的中心地带,紧挨着南苕溪,是南苕溪和余杭塘河之间的一片区域,有两条主街,一条是东西走向的直街,另一条是南北走向的通济街,老余杭人喜欢称为“大街”。
2018年,通济街一带改造动迁前,我们曾去探访过这条老街。直街横贯了老余杭的核心区域,起于老余杭历史上的东门,止于观音弄口。虽然名叫直街,却并非笔直,弯弯曲曲的路旁,满是白墙黑瓦的旧式民居。通济街和直街十字相交,比直街更宽一些,有两个车道,路两侧有浓密的树荫,树荫后是老旧的砖瓦小楼。
当时在这两条街上,可以看到很多老招牌,如“余杭县农工商公司苕溪商店”“余杭市余杭印刷制盒厂”“余杭建筑商店”,这些招牌记录了通济街一带以及老余杭历史上的繁盛与辉煌。
在通济街北端还有一块老公交站牌,虽然锈迹斑斑,线路号和站名还可以看清。这是原老余杭公交1路车站牌,20多年前,这里就开通了镇内公交线路,可见通济街还有着交通枢纽的作用。
既有延续两千余年的商贸文化
又是余杭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样本
2018年后,通济街、直街的老居民陆续迁出,一些破旧的建筑被拆除,但历史悠久的老建筑留了下来。老街等待着新生。
在保护规划草案中,提出通济街历史风貌区有三大特色,一个特色是建筑风貌真实多样,是余杭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样本,这里的宅院建筑体现了“外敛内秀”的建筑风貌,商业建筑则体现了类型多样,布局灵活的建筑风貌。
目前,老街一带现存的集中连片、风貌真实、类型多样的传统民居,对研究余杭地区传统合院住宅与传统商业建筑的结构、功能、布局和风格等,具有较高的历史与科学价值。
据南宋《咸淳临安志》记载,通济街一带的商贸历史起源于汉代,延续了两千余年。这里水运与陆路并行,山客与水客交汇,是商贸兴旺、商贾会聚、百工云集、山货集散的商埠重地,也是杭嘉湖平原与浙西北山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因此这里的第二个特色是两千余年的商贸文化传承。
第三个特色是这里集聚了众多民俗文化、治水文化、中医文化及宗姓文化等,承载着老余杭人的世代乡愁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乡愁记忆还体现在饮食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老余杭的面。在老街一带还留有多家老式面馆,深受余杭居民喜爱。这些老面馆也是历史文化遗存的一部分,寄托着一代代余杭人的成长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