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杭州影像
杭州学士路的红楼和石库门 藏着多少名人与往事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8-24 09:42:34 Sat   


思鑫坊

路过学士路和浣纱路转角,你可留意过有一幢颇有西式风格的“红楼”?上下两层,青砖立面,红砖廊柱,歇山式屋顶上盖瓦整齐,让人一时半会儿猜不出它的来历。

紧邻着“红楼”,还有2幢法式楼房,接着沿学士路往西步行百米,更有民国特色的石库门建筑“思鑫坊”混杂在沿街的商铺中。

这大概就是学士路的双面性。有人说它是杭州最闹忙的巷子之一,光是延安路和龙翔桥的人流就足以让这里充满了商业价值和人气;也有人说它是一条过分低调的巷子,这里藏着杭州最有味道的建筑,是当年非富即贵的高级住宅区。在这片别墅、花园洋房、石库门建筑背后,从来就不缺乏名人的往事与回忆。

新婚不久的园林专家陈从周曾安家“红楼”

旁边小楼住过中国第一位留法文学女博士

学士路3号“红楼”现在是杭州国医馆

从清旗营到新市场

学士路到底有没有“学士”

一条学士路,东起岳王路,西抵湖滨路,长828米。

学士路的由来还得从清旗营开始说起。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入关攻下杭州,并派军队驻扎在西湖边。旗营选址在当时杭城城西濒湖处中间地段,规模不小,号称“穿城十里”,大致的范围为南到开元路,北到庆春路、教场路,东到中山中路,西到湖滨路。八色的旗帜,迎风猎猎,杭州人便把这一块地方叫作“旗营”,或是“旗下营”。

杭州光复后,当局政府就把拆除旗营列为城市建设头等大事,城墙、城门等陆续被拆,并在旗营空地规划开辟新市场,将营地分四个等级出卖,所得地价款用来修马路。据杭州市档案局(馆)编《杭州交通寻踪》关于20世纪10年代杭州新市场主要道路概况表中可以看到,除去湖滨路、延龄路(今延安路)、平海路、迎紫路(今解放路)这4条一等路之外,还有其他23条二等路,其中就包括了今天的学士路。

建新市场,修新道路,取名怎么取?像延龄路、平海路、迎紫路,是根据旧营门称谓而来;有一些是依据名人之名,比如白傅路(因白居易官至太子少傅),东坡路(苏东坡),岳王路(岳飞)、孝女路(来自岳飞之女)等;而学士路、长生路、板桥路则是依据桥梁名称而来。学士路一带,因明朝时有工部侍郎江晓住此,死后追称为“学士”,其宅旁之桥称江学士桥,民国初拆旗营建路时毁桥为路,故取名学士路。

如今来贴三伏贴

都是“民国范”的

开头说的“红楼”,在学士路与浣纱路的转角,现门牌学士路3号,当年称学士路10号。

站在一旁的过街天桥上,能更清楚地看到这幢西式红砖洋房的全貌,面阔五间,青砖墙面,立面设有两层红砖柱廊,虽说是红砖洋楼,却有着歇山顶和中式小瓦的顶盖,带着中西合璧的风格。

“红楼”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是杭州民国早期独立式住宅中典型的花园别墅。民国十一年(1922年),浙江政商界名人陈莱青购入居住。陈莱青晚清曾为山西巡抚赵尔巽幕僚,民国时任浙江兴业银行理事。银行官商拆股分家后,被浙江省政府任命为第一任理监事。1945年12月陈莱青病逝于上海,该建筑由其女继承。除自住外,对外出租。1943-1944年,著名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和夫人蒋定新婚不久曾安家于此。

“红楼”清水砖的墙面

1952年9月,杭州市人民医院(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简称市一)购入,后来这里一直作为市一的附属用房。市一曾先后两次对别墅建筑进行过保护性修缮,如今这里是杭州国医馆,入伏之后,这里常常有来贴“三伏贴”和针灸的市民。

走进当年的陈氏私宅,这幢百年建筑散发出沉静的中药材味,再细看内部的砖木结构,总觉得在这里看中医都是“民国范”的。清水砖的墙面,配西式方格玻璃门窗,走到“美容中医”诊室拐角,踏上仅容一人通过的木质楼梯,几乎能想象出当年居住在此的陈家女眷,身着旗袍,一只手轻搭在楼梯扶手上的情景。

走上二楼,更能直观看到“红楼”建筑的一些内部细节,比如清水砖墙面装饰的拱券、带状红砖纹饰,与红砖柱廊相呼应,在颜色上形成视觉对比,也展现了民国时期杭州民居建筑的艺术设计风格。

学士路3号“红楼”,杭州国医馆。

“红楼”旁边的法式楼房

女作家陈学昭的晚年旧居

站在“红楼”二楼,可以看到一墙之隔的西侧,也有2幢精巧别致的灰色小楼房。

这就是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学士坊别墅建筑,原有4幢楼房,20世纪末,拆除了西侧2幢,现仅存东侧2幢。2幢楼房一样的建筑格局,一样的建筑材料:“砖木结构,青灰色调,拉毛外墙,人字形的灰色洋瓦屋顶,上有壁炉烟囱,宽大的阳台,里面是落地小格钢窗,柚木打蜡地板,石膏天顶,拐角楼梯,曲折而上。”(引自《杭州名人名居》)

“红楼”内的楼梯

其中一幢(学士坊2号),是女作家陈学昭的晚年旧居。陈学昭,浙江海宁人,她是鲁迅的学生和好友,《鲁迅日记》里有三十多处提到陈学昭,有时称“学昭姑娘”,有时称“学昭小姐”,有时直接称呼“学昭”。她还是中国第一位留法文学女博士,留法六年回国后的时光,陈学昭回忆道:“早点,我在德沚姐家吃,午饭和晚饭总在鲁迅先生和乔峰先生(周建人)家吃——他们的伙食是合在一起的……他们总是把我安排坐在鲁迅先生的对面。”

“红楼”旁的灰色小楼房曾是女作家陈学昭旧居

当年她奔赴延安,毛泽东曾经当着许多人的面,夸奖她“又是文学家,又是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陈学昭到杭州工作,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曾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文联副主席等职。195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保罗·萨特和伴侣波伏娃访问中国,陈学昭因曾留学法国,懂得法语,中央便派她陪同,火车从杭州到上海经过海宁长安、斜桥一带时,她指着车窗外的桑树,告诉他们,这些桑树叶是蚕的粮食。

陈学昭女儿陈亚男在《十个月零十天——忆念母亲在世最后的日子》一文中写道:“1990年除夕,母亲在学士坊度过了第六个寒冬。学士坊建造于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拥有四幢西式两层楼房的宅院,临街,母亲住在2号楼2层,两间正室朝南,楼层高,光线敞亮。”陈学昭定居杭州42年,曾在蒋庄、白乐桥、花家山、龙井村、龙游路、新新饭店、石塔儿头等地居住,而学士坊是她生命的最后一程。在这里,她终于完成了40多万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

当年租一间思鑫坊的高档公寓

要拿出十两黄金作抵押

思鑫坊


当年的“高档公寓”思鑫坊

据说租一间要十两黄金作抵押

从学士坊继续沿学士路往西走,不过50米,就到了既西洋又中式的石库门建筑——思鑫坊。

石库门建筑,它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的上海,不久便流行于杭城。至于为什么叫做“石库门”,最初由于每一幢房子都有一扇以石料箍着的黑漆木质大门,被叫作“石箍门”,因为上海方言中“箍”“库”发音相近,久而久之,这种建筑就被称为“石库门”。

思鑫坊一纵一横两条通道在弄堂内呈“十”字分布,和周围的承德里、萱寿里都是杭州20世纪30年代的石库门建筑代表作。当年新市场逐渐繁荣,这一片本身就店铺多于住房,能够入住新市场洋房别墅的住户,除去官员,便是律师、医生、工程师、银行职员等中产阶级,也有画家、作家等,可谓真正的“高档住宅区”。

思鑫坊居民的日常生活

新市场的石库门“高档公寓”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学士路、长生路和蕲王路。其中学士路上的思鑫坊,东临孝女路、北倚长生路、西靠菩提寺路,距西湖仅300米左右。当年新市场进行土地标买,一位叫陈鑫公的投资商人买下了原八旗驻防营镶黄旗所在的福昌巷,先后两次建造了两排各24间当年最时髦的石库门房屋,所以这一片又被称为“思鑫坊”。

《杭州的街巷里弄》中记载:“坊内的每一个墙门,不论大小、样式、用材、规制都相同。石库门上有浮雕,黑漆门上有两个大铁环,进门是小天井,楼下客厅,楼上卧室、亭子间一应齐全,给人们温馨、舒适的感觉。”据说,思鑫坊的住户算是杭城最早用上电灯、自来水、电风扇的一批人,当年在这租一间房的门槛很高,需十两黄金作抵押。

胡藻青旧居、徐宅、韩国独立运动旧址……

藏在思鑫坊里的名人故居

除了石库门“高档公寓”,新市场还建有多幢洋房、别墅,其中在思鑫坊、萱寿里、承德里之间的洋房别墅最为密集。

今思鑫坊弄2号的西式花园洋房,为胡藻青旧居。胡藻青,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侄孙,曾任大清银行上海分行股东,浙江铁路公司第二大股东、浙江兴业银行董事。旧居建于1930年,坐北朝南,青砖实砌,坡顶式,一楼是客厅、客房和书房,二楼是主卧和书房,上有阁楼,大小房间共14个,上下都是红漆地板,灰墁吊顶。胡藻青移居上海后,此屋多次易主。

思鑫坊

1932年,民国时期杭州银行董事长徐梓林向胡藻青购得土地,次年在胡藻青洋房不远处建造了两幢别墅,也就是今思鑫坊弄直弄1号、2号院的杭州市历史建筑思鑫坊徐宅。1949-1954年,时任杭州市青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杭州市委青委书记等职的乔石,就居住在徐宅1号楼二楼,其间乔石与夫人郁文的新房也设在这里。很多年之后,乔石还在《乔石回忆录》中写道:“在我住过的这么多地方,还是杭州的思鑫坊让我特别怀念。”思鑫坊41、42号是韩国独立运动旧址,1932年,韩国国父金九为躲避日寇,流亡中国,在此建立了韩国流亡政府的临时办公处。

上海作家王安忆在小说《长恨歌》里写道:“那种石库门里弄是上海弄堂里最有权势之气的一种,它们带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遗传,有一副官邸的脸面,它们将森严壁垒全做在一扇门一堵墙上。”这里说的“权势之气”“森严壁垒”,多半是由于石库门建筑高大的青砖拱券门、石头门框、门楣上的雕饰、典雅的题额造成的心理感觉。

思鑫坊弄堂两侧的绿植

如今,从“红楼”到思鑫坊,一条学士路不过两百来米的距离,却有着两种调性。

沿学士路一侧思鑫坊石库门建筑的沿街商铺林林总总,有服装、超市、冷饮批发、餐饮等,靠近龙翔大厦的菩提寺路这一侧巷子,等餐送餐的外卖小哥日夜在这里穿梭往来,嘈杂闹忙。而走进青砖砌筑的拱券坊门,弄堂幽静,两侧人家多在门前院中种养绿植,门口的铁皮信箱和电铃仍有民国味道,在这片百年洋房、别墅和公寓之间,还藏着几家民宿、旗袍店、花店、书房和咖啡馆。

走在学士路上,路过思鑫坊的拱券门时,这座石门似乎依然有着时空的结界,身处现代化的闹市,又透着穿越百年的基因。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文字 记者 孙蒨 摄影 记者 陈中秋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