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保护,比自己收藏好”
“丁老师总是全身心投入,不求回报。”在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副馆长陈志华眼里,收藏丰富的丁云川就像“哆啦A梦”,口袋里总能掏出宝藏——
有次馆里举办西湖旧影展,发现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的老照片特别少,“给丁老打了个电话,他拿来了十来本画册,把相关空白都给补上了”。
更了不起的是,丁云川从20世纪90年代起无偿捐赠有关西湖的文物、文献、史籍——去徽州出个差,发现康有为手书的“放鹤亭”匾额,他马上借钱买下,请回了西湖边;岳飞墓前四个跪着的铁像边上,曾经有块清代石碑,记载了铁像铸造的年代和由来。丁云川说“我回家找找,好像收藏了这块碑的拓本”,遂把“以凛正气于人间”的碑拓本捐赠给了岳庙……
杭州的博物馆、档案馆、文保所里,几乎都有丁云川捐出去的宝贝。为什么这么无私?
“由国家保护,比自己收藏好。”丁云川回答。
书法家启功先生曾经告诉他,文物放在家里,只有自己欣赏,捐给博物馆,大家都可以欣赏。
“最终为社会所用,才是收藏的价值。”
深刻的道理,由老先生们讲来,却是朴素的大白话。
某种意义上,这也恰是文化保护的杭州经验之一:杭州有很多文化历史遗产,就是在市民、专家和城市管理者的共同推进下,保护成功的。
“从我的亲历来看,杭州的历任领导和有关部门,对专家学者的建议都很重视,尤其是涉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一定会得到支持。”丁云川说。杭州已经拥有了西湖文化景观、中国大运河(杭州段)、良渚古城遗址3处世界文化遗产,“湖山不可再生,我们要站在世界的高度,替全人类保护好它们。”
“落笔要直,做人也要直”
2024年盛夏,记者拜访了丁云川先生和他的爱人朱福英。丁老身着白衬衫、西装短裤,一如既往的儒雅。室内满墙书香,窗外运河清清流淌。
2008年,记者曾和丁云川一起探访南高峰下的血园陵。之后,他用了五年时间,考证出那是北伐阵亡将士的烈士墓。2012年底,墓园修复开放。可是他想着“万宝全书尚缺一角”,2018年跑到上海,高价拍下一份《北征日记》,补全了英烈名单,补刻在英名碑上。
如今,血园陵已是杭州市和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丁老的爱人朱福英是一名退休的中学高级教师。伉俪情深,丁云川去上海拍《北征日记》时,朱老师一同前往。
二老第一次参加拍卖会,饿着肚子等了3个多小时,从500元起拍,竞价11轮,最终花3600多元买下两本薄薄小书(这份珍贵日记后来捐赠给了西湖博物馆)。
朱老师说,你心里满足了吧?丁云川说:知夫莫如妻也!
爽朗的朱老师说,我呀,当年看中他三条,一是他品质高、教养好,言语从不伤人,好菜都给别人吃;二是有才华,写得一手好字;三是颜值高,口袋里放着手帕,衣裳清清爽爽。
丁老先生在一边说,我喜欢穿白衬衫,是提醒自己做人不能有一点污渍。
丁家在杭州已世居三百年。从小母亲教他描红习字,告诉他“写字落笔要直,做人也要直”;父亲对杭州历史文化也很痴迷,1992年庆春路动迁,丁父从民工手中买下一块古老的辟火碑,捐给了杭州碑林文保所;1995年西泠桥上的青石桥栏被出租车撞毁,这种“严州青”当时已绝迹,父亲当即把自家天井里的同款青石板捐献出来。
当年评选道德模范时,丁云川几番推辞。他觉得这称号太高大了,“我就是一介布衣,一个杭州市民”。
他说,杭州人怎能不为自己故里做点事?“感谢我的父母,教我一辈子老实做人、认真做事,感谢我的夫人福英,总是无条件地宠我、支持我。”
福英老师说,你志愿保护杭州的山山水水,我肯定支持!
榜样的力量润泽无声,丁云川们的故事还在继续:痴迷西湖摩崖石刻的年轻人,钻研杭州方言的“95后”,“我们一起拍西湖”、在互联网上制造了多个杭州美景摄影爆款的“00后”们……杭州历史文化保护的队伍正在茁壮成长。
时代不同了,讲好杭州故事、弘扬杭州人文之美的传播方式更广阔了,可是人们爱杭州、爱家乡、热爱中国文化的心是不变的,并且正在成为这座城市的一种精神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