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杭州影像
三问新职业青年“成长的烦恼”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11-21 10:53:33 Thu   


7e69c25d5fd5521dc98617a31cac4cf1_zjrb2024112100008v02b003.jpg

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摆摊售卖文创产品。

“新饭碗”容易碎

如今,新职业被很多人看作“香饽饽”。

原因之一是领域之新鲜。比如,为推动绿色发展、减少超标排放,碳排放管理员应运而生;数字技术普及、智慧建造兴起,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有了广阔天地;老龄化程度加深、医养结合深入推进,老年人能力评估师日益普及……

还有时间安排上的优势。相对于进厂和坐办公室,越来越多年轻人将择业目光转向相对灵活、收入相对体面的新职业。在一家水泵企业干了一年后,00后陈凯决定辞职,转而成为一名外卖小哥,来去自由、没有“班味”,“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

但新职业青年也是要扎根生活的寻常青年。陈凯离开工厂后发现,自己面对的是缺少保障的生活。虽然现在社会大众对骑手的生存境遇“多了许多理解与尊重”,让他倍感温暖,但每天3元的意外险,使他仿佛在大街上“裸奔”,心里总是不踏实。

近几年在线经济快速发展,外卖等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约配送员,在2020年被纳入新职业。这些外卖小哥中,有人因未能与平台企业或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而无法参加社会保险,权益难以保障;有人因为“多拉快跑”现象,面临交通事故等安全隐患。

与传统职业相比,新职业青年工作方式弹性、流动速度频繁、工作地点随机。这让他们面临不少压力:没有保障的五险一金、家常便饭的熬夜加班、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休假时间,还有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

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源,是劳动关系的不明确以及用工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其中,新职业伤害保障全覆盖难、工作待遇全保障难,是核心痛点。

破难要从症结处着手。

2023年,浙江将“强化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为各地探索新职业保障指明了方向。

“2024年底前全日制员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0%以上,社保参保率达70%以上,工伤保险全覆盖。”不久前,14家快递企业浙江省级总部公司联合发布《快递员关心关爱承诺践行五大措施》,包括合法权益、工作环境等内容,对全省快递小哥作出承诺。

对较早被纳入新职业的快递员来说,浙江不少探索走在前列。早在2020年,金华破除政策壁垒,试点实施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网约车等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1+N”保障,让他们在参加工伤保险的同时引导参加工伤补充保险,原来用人单位承担的停工留薪待遇、护理费用、伤残就业补助金由承保工伤补充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承担,解决新业态职业伤害归属不明等问题。

但破局过程中又产生新的困局。这种做法只适用于签了劳动合同的人员,其他类似兼职等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在工伤认定环节,仍无法确定劳动关系。于是,金华人社部门通过平台企业备案,每天把全市范围内首次扫码接单的快递骑手名单,实时报送参保,骑手日均1.6元即可得到工伤待遇全保障,避免漏保断保。

如今,从快递小哥到外卖小哥,又是新的突破。

余杭创新推出“骑手保”,在原有自费购买商业意外主险的基础上,按每人每天1元的标准,补充购置意外伤害附加险,并由财政给予补贴,增强骑手劳动权益保障力度。一名骑手交通事故骨折受伤,住院医药费15万元,“骑手保”补充保障后可多赔付5.45万元,总获赔11.8万元。

此外,个体与单位“掐架”、劳资纠纷等,也是新职业青年常遇到的难题。

新的探索仍在继续——今年7月,《浙江省就业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规定工会组织可以代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平台企业或平台企业代表组织签订集体协议,这一协议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德清率先推进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全域试点,聚焦特色产业和新业态群体,分管县领导任组长,面对面听取企业负责人、从业者代表意见建议,探索能级工资集体协商模式,提升从业者获得感和幸福感……

7ed24d45245f8c25f9fadc01986c18f1_zjrb2024112100008v02b006.jpg

网络主播在直播带货。 

吃“青春饭”不持久

今年20岁的电竞选手李冰,说自己在吃“青春饭”。

他正值职业的黄金年龄,但他深知,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电竞行业主流顶尖选手通常都是十几二十岁,他们迅速消耗青春和身体,追求实现最大的职业价值。但他们的职业寿命很短,一般只有10年左右,退役后的个人成长无人问津。他曾尝试过几次转型,但不高的学历和单一的从业经历,让他的职业发展空间受限。

很多新职业青年和李冰一样,在身份和保障之外,更担心的是自身职业的长期发展问题。

新职业人才迭代更新的速度超乎想象。当00后在互联网市场刚刚风生水起,有05后还没毕业就将互联网产业作为副业搞得头头是道。对一些担心可能被替换的新职业青年来说,提升学历、掌握更多技能,在职场中获得竞争优势,是高频需求。

《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显示,96%以上的职场人士希望学习新职业,其中提升职业发展空间、掌握新技能、为未来做准备是主因;90%以上的企业组织希望通过新职业培训,提升员工成长空间,给企业注入新动力。

“提升新职业人才队伍质量,要加强产教融合。”有专家指出,一方面“产”要指引“教”,通过企业和院校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工学一体化实训基地等方式,以产定教、以产促教,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前瞻性;另一方面“教”要支撑“产”,院校要根据不同产业缺口和社会需要,因地制宜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方式,加快扩充急需紧缺人才队伍。

为满足新业态青年群体的教育培训需求,在有着“电商第一城”之称的杭州,落地了全省首家直播人才学院,发挥直播电商行业党委和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聘请市高层次人才、行业党委委员担任学院导师,分享自己的经营经验等,赋能主播成长发展。

另一个是“小哥学院”。西湖区和浙江开放大学联合成立全省首个“小哥学院”,让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圆了“大学梦”。40多岁的外卖小哥王兴华,在杭州闯荡了20多年,2023年11月收到了浙江开放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学院还设有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等专业。考虑到小哥们工作时间的特殊性,课程以“线上+线下”方式进行。“加入区新业态联合工会,还可享受学费全额资助,每年按所修学分报销学费。”浙江开放大学开放教育学院负责人说,经过3年培养,首批毕业生已毕业,有的拿到专科文凭后继续报读本科,延续求学之旅。

“上大学”帮助新职业青年提升学历,灵活评价机制则推动他们以技提薪,成为新经济中掌握更多主动权的劳动者。

今年,来自浙大城市学院的大四学生娄敬,参加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楼宇管理员的培训和认定考试,拿到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企业认证证书。通过一次考试,同时取得人社部门和行业企业的双重认可,这是浙江试点推行的数字技能人才“一试双证”,不仅有助于技能人才个人技能水平的提升,更畅通了未来职业发展通道。

作为技能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台州主张的“以技提薪”率先覆盖至新职业群体,让他们和传统产业工人一样,有明确的培养规划、职业晋升机会等。在“饿了么”临海站,墙上张贴着从萌牛到犀牛再到金牛的梯队人才培养计划,公司为员工搭建从骑手到调度、副站长、站长、物流经理的晋升通道。骑手戴守龙在4年多时间里,成长为物流经理,实现收入翻番。

新职业青年数量巨大又扎根基层,在浙江,一方面他们的诉求表达渠道持续畅通,设立微信群、开展“小哥议事会”、专设接待窗口等,有问题和需求可以随时反馈;另一方面他们正切换着新身份,参与志愿服务、反诈宣传、垃圾分类、紧急救援等,在融入基层治理、实现自身价值中,进一步增强职业荣誉感和社会归属感。

为新职业发展谋划,浙江不遗余力。这群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与城市双向奔赴。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钱祎 金晨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