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杭州影像
杭州人形机器人产业新赛道 加速进阶出圈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12-05 07:42:05 Thu   

99a8a9b303a51f1176771448f2a89197_rB4AiWdQffmABi3hAAFGnJuoLH0421.jpg

宇树科技发布的新款人形机器人Unitree G1。企业供图

厚植优势促发展,为前瞻性布局打下坚实基础

宇树科技的H1、G1通用人形机器人不仅成为各大展会的焦点,出货量也保持业内领先;云深处的越野机器人“山猫”在山间的“极限运动”视频收获1900万播放量;五八智能的D11人形机器人成功在汽车生产线应用实测……今年以来,“身怀绝技”的杭产机器人频频“出圈”。

每一项硬核科技的突破背后,都蕴含着杭州创新企业的厚积薄发。在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看来,正是在高性能四足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积累,让宇树科技在人形机器人这一新赛道取得可喜的发展速度。

目前,杭州拥有机器人相关企业200余家,2023年机器人工业产值达150亿元,集聚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覆盖机器人零部件生产、整机制造、系统集成等产业链环节。

向着“打造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这一目标奋进,跟自己比、跟他人比,杭州还有哪些优势特点?

先看产业链条。杭州在机器人减速器、伺服驱动、智能感知、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研制环节,拥有新剑机电、环动科技、海康机器人、华睿科技等一批代表性企业。在机器人“大脑”领域,拥有阿里云、有鹿机器人等一批具身智能先发企业。

再看科研力量。杭州有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浙江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创新中心、阿里达摩院等创新平台,集聚了一批科研团队。其中,浙江大学成立机器人研究院和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已成功研发多款高性能双足人形机器人。西湖大学在柔性机器人、人机交互等领域拥有一系列世界级科研成果。

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充沛活跃的科研力量将让杭州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创新生态“土壤”更加肥沃。

加速翻越技术壁垒的“高山”,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当前,人形机器人正处于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关键节点,作为机器人领域中复杂度最高的产品,其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

杭州正大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促进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创新突破。8月底,余杭区政府与浙江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杭州海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开展人形机器人技术攻关。双方计划五年内研发推出至少30款机器人产品。

“通过合作共建杭州海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我们将充分利用浙江大学深厚的学术积淀以及创新中心的高能级科创平台优势,打造机器人核心技术策源地、高端人才蓄水池和产业引育催化器,助力杭州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朱世强说。

在西湖区,五八智能计划投资建设国内首个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为机器人企业、研发机构提供检测试验、AI训练、中试转化等服务,建成后可容纳近百台人形机器人同时训练、检测。

攻关“大脑”“小脑”核心技术、突破仿生“肢体”关键技术、加强交叉融合创新能力、强化产品中试检验、推动场景供需对接、组建机器人产业专项基金……从《规划》布局的重点任务可以看出,一项项对标先进水平、顶尖标准的目标任务,凸显着杭州加快培育人形机器人产业、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决心。

“接下来,杭州将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整机带动、场景牵引、要素集聚、生态赋能,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持续壮大,为杭州市塑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重要支撑。”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1969年第一代人形机器人问世至今的55年来,没有任何时刻比今天更接近梦想成真。放眼不久的将来,更多“杭州造”的人形机器人将走进千家万户,赋能生产生活。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刘金洋 通讯员 董宇澜 姚益天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