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护理员,并不只是“伺候老人吃饭、穿衣的人”
陈飞宇和老人一起唱歌 记者 江玥 摄
民政技能人才,是国家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老护理员、孤残儿童护理员、殡仪服务员、遗体火化师、公墓管理员、矫形器装配工、假肢装配工等民政传统特色职业从业人员,广泛活跃在民政生产服务和技术创新的第一线,是民政技能人才主力军。
近日,民政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民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使用制度、畅通人才评价通道、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这也是两部门首次联合出台的民政领域高技能人才文件。
培养民政技能人才,杭州早有动作。
我国养老护理员缺口达1300万
谁也没想到,2016年,33岁的陈飞宇会从三甲医院跳槽到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成为一名养老护理员。
她就读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护理专业,毕业后,入职了杭州一家三甲医院,后晋升为心内科护士长。
为何更换职业赛道?
“因为爷爷。”陈飞宇是爷爷一手带大的,对她来说,“爷爷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
爷爷是一名会计,因为父亲和奶奶去世得早,小时候,她就是爷爷的“小跟班”。23年前,爷爷去世时,陈飞宇还在上高中,“没能见到爷爷最后一面,成了她一辈子的遗憾”。
2016年,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招聘有医疗背景的养老护理员,陈飞宇决定“试一试”。
“爷爷离世时,我没有陪伴在他的身边。这是我做养老护理员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她也考虑得很清楚,“养老市场还是很大的”。
民政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养老护理员缺口达1300万,而像陈飞宇这样同时具备医疗资质和养老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不足3%。
2023年,陈飞宇捧回了“杭州市护理技能大赛”冠军,这是对她的专业技能的一次肯定。
不只是“伺候老人吃饭、穿衣的人”
“奶奶,洗脚啊?我们把安全带系一下好不好?”
4月底的一个上午,陈飞宇来到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9号楼失能失智专区查房,看到陈奶奶坐在椅子上,准备洗脚,她立刻蹲了下来,帮她系上安全带。同时,她提醒旁边的护理员不要忽视安全环节,又把“正确的对话方式”教了一遍:“要像对待孩子一样,蹲下来和老人说话。”
“护士长,这次我肯定记牢了。”
陈飞宇说,一线护理员的工作基本以照护老人的日常生活为主,加上年龄偏大,经常会忘记正确的操作步骤,她要一次次地提醒。
她想起了自己第一天上班时遇到的一个突发事件。
“老人心梗跌倒,护理员马上去搀扶老人。其实,这是不对的。很容易对老人造成骨头移位等二次伤害。”当时,陈飞宇就觉得,“养老院的护理工作要变,要用医疗思维重构养老护理体系”。
于是,她梳理了老人的常见病和症状、长期服药可能引发的副作用等,还梳理了遇到老人喘不上气或者被食物卡住等突发状况时的处理措施,打算对护理员进行培训。
照顾老人还要培训?
接到培训通知的几位养老护理员表示“不能理解”。
“小陈,我干了快20年了,我一个给老人擦屁股的人,还要学习什么?”一位护理员说。
别看陈飞宇平时说话软声软气,那一次,她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在家里,几个子女都有可能照顾不好一个老人,但是在这里,你们每一位都要照顾好几位老人,而且还把他们照顾得这么好。你们记住,你们就是专业的护理员!专业的护理员,就要学习专业的知识。”
也是那一次,这些护理员觉得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肯定,不再只是一位“给老人擦屁股的人”,也不只是“伺候老人吃饭、穿衣的人”。
这份尊重和肯定,让他们决定成为一名专业的养老护理员。
“你要送我最后一程啊”
做一位专业的养老护理员并不容易,才干了一年多,陈飞宇就有了打退堂鼓的念头。
“养老院的工作比医院忙多了。在养老院,不但要完成临床护理工作,还要照护老人的生活。”无论是工作时间还是休假期间,陈飞宇的手机都会保持24小时开通,“时不时地就会有家属打来电话询问老人的情况,我也很理解”。
7年前,福利中心来了一位80岁的钱奶奶,退休前是位工程师。女儿把她送到养老院时,悄悄告诉陈飞宇:“我妈妈的脾气很臭、个性相当强,请你们多包涵啊。”
果然,当天,护工们都感受了奶奶的“臭脾气”。可能是对住在养老院很排斥,钱奶奶对大家“都很凶”。
不过,陈飞宇依然坚持每天陪她聊天。一段时间相处下来,她觉得钱奶奶是个爽快的人,脾气并不臭。
2018年的一天,钱奶奶拉着她的手说:“等我走的时候,你一定要送我最后一程啊。”
陈飞宇一愣,马上握紧她的手说:“奶奶,你现在身体还很棒很棒呢。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我肯定陪着你的。”
过了几天,陈飞宇接到护理员的电话,说钱奶奶不行了。她匆匆赶去,见了老人最后一面。
“送她走完最后一程,我做到了。”陈飞宇说,那一刻,她想到了爷爷。
杭州每万名老人
将拥有29位持证养老护理员
养老护理员,指的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护理服务的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基础的医疗知识、专业的护理技能等。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其中失能失智的老人已经达到了4500万。这也意味着,4500万个家庭每天都在面临着巨大的照护压力。
他们如何养老?
显然,传统的照护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医养结合模式正在成为养老服务业发展趋势。而我国持证的养老护理员只有50万人。
“目前,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晋升通道还不畅通。”陈飞宇说,与医院护士的职称晋升体系不同,养老护理员的技能证书与待遇挂钩度不高。这也导致了专业人才流失率偏高,尤其是具有医疗资质的护理人员,“我们想招护士长,但是愿意从医院转来的人太少了”。
这种困境,正在逐步被打破。
今年3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医养照护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部署加强医养照护与管理专业建设,加快培养医养结合专业人才,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需求。
杭州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培育养老服务人才的举措。
2024年,杭州市民政局会同杭州市人力社保局出台了《加强杭州市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对符合补助条件的养老护理员,给予每人每月300元-1200元的特殊岗位津贴;对符合条件的、入职养老服务机构的大中专毕业生给予奖补;给养老护理员提供困难帮扶和技能提升服务。
此外,杭州市民政局还联合省市高校开办养老服务与管理方向的“定制班”、支持相关院校联合养老服务机构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帮助养老护理员参加继续教育。
“院校系统化培养的人才,是促进养老市场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主力军。”杭州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到2027年底,杭州每万名老年人将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29人,其中,高级以上护理员比例不低于20%。持证养老护理员中,持救护员证不低于70%。
业内人士认为,“养老是社会的刚需,只不过目前还在起步阶段。这个行业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愿意在这个行业沉淀下来,拥抱更大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