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湾公园的“水下森林” 记者 夏阳 摄
杭州西湖,不仅有湖上的“水光潋滟”,鲜为人知的“水下森林”也同样风光无限。
6月5日,第54个世界环境日,2024年度杭州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其中包括了西湖的最新平均透明度——1.30米。
这是什么概念?西湖平均水深为2.27米,也就是说,水下超过一半深度都能被看见。透明度高,说明水好,公报显示,西湖湖区内的监测点位水质均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也就是达到了集中式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标准。
西湖水质一年比一年好,一部分原因,就得益于“水下森林”。在西湖景区水域管理处的数智中心系统,可以看到来自一台水下摄像机用慢镜头记录的实时画面:清澈见底的湖水中,苦草、狐尾藻、黑藻、金鱼藻和菹(zū)草等繁茂成片、欣然摇曳,其间螺蚌寄生、鱼虾穿游,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据统计,西湖“水下森林”的面积达到31.7万平方米,相当于44个足球场那么大。这些水草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水域管理处工作人员多年栽种出来的高颜值“净水器”。
西湖“水下森林”是怎么种植的?
每年春末夏初,西湖里的水草开始进入一年一度的生长期,天气越热,长得越快。现在这段时间,正是“水下森林”一年中最茂盛的时候。
西湖里的这些“水草”,叫沉水植物,是水生植物的一种。它们的根深深地扎在底泥里,茎叶全部沉在水里。除了沉水植物,西湖的水生植物还有挺水植物(植物的根都扎在西湖水底的淤泥里,茎叶挺出水面,比如荷花)和浮叶植物(植物的根在泥中,叶片漂浮在湖面上,或者略微高出湖面一点,比如睡莲)。
最开始,在西湖种植水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水底多石块,不利于水草扎根,不少新种下去的水草,隔天就会漂浮起来。
西湖景区水域管理处生态科技科科长杨俊介绍,种植沉水植物有许多条件要满足,首先是湖底土壤条件,这非常关键,如果湖床很硬,还需在上面铺一层介质,才能使植物具备着床条件。其次是水体透明度,由于植物生长需要进行光合作用,较高的水体透明度能让植物接受更多的光照。因此,最早的试验区选在水体整体透明度较好的杨
公堤以西,2011年起,西湖水域管理处在茅家埠、浴鹄湾等水域陆续种下了很多沉水植物,经过多项实验与研究,种植团队采用密集种植的方法,让水草种下去就能形成群落。
要找到适合包扎沉水植物根茎的布料也很不容易,布太厚不利其生长,太薄又导致植物根茎底泥渗透,容易污染水质。一次次反复试验,最后种植团队终于找到了一款厚薄适中、可降解的无纺布。
每年3月至4月,西湖水域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湖底沉水植物进行补种。如今,当年种下的一株株种苗,已能自我扩繁和演替。为减少生态影响,工作人员还专门摸索出了一套不进行干塘、不降低水位、不设置围栏的水草种植工艺。运用工程化手段,将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优化组合,通过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它们在大自然的规律下演化,恢复健康天然的生态系统。
栽种好的“水下森林”不仅能固化西湖底部的淤泥,还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元素,提高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
记者 夏阳 摄
“水下森林”住着哪些居民?
西湖水下的“常住居民”(水生生物)有250多种。
首先是鱼类,这是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食物网结构与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2023年5月15日,新华社刊发《西湖首次鱼类调查发现36种鱼栖居》一文。这次“西湖鱼口普查”,发现西湖中生活着36种鱼类,其中“长期定居”的鱼类主要有白鲢、花鲢、草鱼、鲤鱼、鲫鱼、鳊鱼、黄颡鱼等。
水下“居民”还包括了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前者是由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组成。后者则包括了蓝藻、绿藻、硅藻等一百多种浮游植物。此外,西湖水下常见的还有底栖动物,如颤蚓、水丝蚓、螺类、蚌类等。
最后要登场的是在水下功劳最大,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的水草“居民”。正是有了它们,水生动物才有了理想的栖息环境。
“水下森林”的水草居民中,数量最多、也最常见的是苦草。苦草也叫蓼萍草、扁草。四季常绿,叶子长长的,样子有点像韭菜。四五片叶子直接长在一撮须根上没有主茎,颜色是绿色或略带紫红色。苦草能够依靠匍匐茎繁殖,也可以依靠种子繁殖,每年秋天开花,花粉在风的作用下,落到雌花柱头上,异花传粉。授粉后雌花花瓣渐渐合拢,花柄重新开始螺旋状卷曲。直到长出果实,每个果实内含成熟的种子150粒左右。当苦草的下一代成熟后,种子再次在水底萌发,开启生命新的轮回,一代又一代,慢慢就成了水草居民里最庞大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