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公交人称为“红棺材”的BG670。
新中国最早的公交
在人们的回忆里,新中国成立前的公交车大多都是“铛铛车”,那个年代,铛铛车受环境、车况影响较大,所波及的范围也非常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6年,人们以匈牙利伊卡路斯汽车为模板,改造并研制成功了京城的第一代无轨电车“京一型(BD540)”,两年后的1958年,其加长版(BD560)面世。BD540以天蓝为主色调,整体成方形。
在无轨电车研究成功后,有轨电车渐渐驶离了人们的视线,由于有轨电车的轨道影响交通,其轨道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大面积拆除。1966年,京城最后一条有轨电车停止了运营。从1979年起,BD562型无轨电车走进了北京市民的生活,由于其车内空间明亮宽敞,座位布局合理,且加速快,没有汽油味,因此很受市民喜欢。它是当时国内最优秀的电车。
北京之所以最早发展电汽车,也是因为新中国刚成立时,没有自产的石油。北京的一些本是烧汽油的公交车车顶上,要放置一个很大的气包,用来存储煤气,靠煤气当燃料。车辆的动力性能严重打了折扣,而且气味很大,乘坐时也非常不安全。
有油就有汽油车
1959年,我国拥有了自己的石油工业。很快,北京出现了几种新型汽油公共汽车,比如BK640、BK641等。其中BK640是仿造斯柯达制造的,完全自主设计生产,被誉为“争气车”。后来的BK640B等车型也是在BK640基础上改造的,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之间,BK640以及由它衍生出的改造车型一直是北京公交的主力。
1974年,第一辆BG670型铰接车3301面世,其长度为16.88米,核定载客为181人。这种车被公交人称为“红棺材”,虽然名字不好听,但是它们被投放到市区主干道运营后,取得的效果立竿见影,乘坐拥挤程度明显得到了缓解。
1976年,BK670车型研制成功,公交人习惯称这种车为“黄河通道”。该车核定载客170人,采用黄河底盘,配备了180马力的大功率柴油发动机,北京人对它的评价是“多拉快跑,皮实耐用”。1978年,第一批生产的40辆黄河通道上路,替换“红棺材”,成为龙头线路1路和4路的主力军。BK670很快成为北京公交的顶梁柱,如今长安街很多长线路都曾经使用过BK670,该车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北京公交的绝对主力。
在“黄河通道”之后,改造生产了两款车型BK652、BK663,其中,BK652被称为是“黄河单机”,而BK663则被叫做“解放通道”。它们与BK670的区别在于,其车身更短一些,因此也轻便灵活。上世纪80年代末,“黄河单机”、“解放通道”车被广泛运用到了近郊线路,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如345路等公交线路仍在使用这两种车型。不少“解放通道”都伴着北京进入了千禧新年。
环保公交车来了
为适应环保需求,1999年,北京客车厂研制成功BK6111CNG型客车。它采用压缩天然气为燃料,美国进口的康明斯发动机,尾气排放可达到欧Ⅱ标准,逐步取代了过去的“黄河通道”、“解放通道”,逐步成为公交的新主力。
而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的5年间,是北京公交车辆更新最为迅猛的时间。不仅双层公交车和空调公交车问世,新的18米长的京华巡洋舰也随之出现,这辆核定载客200人的巨无霸是300路的主力车型。2008年前后,更多的CNG、LNG等公交车相继问世,北京公交也正式迈入了环保公交的行列。随着更多的新车陆续更新,市民乘坐公交出行也将更加平稳、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