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直到今日,职住平衡仍是杭州城市发展的一大目标。
根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全国主要城市通勤时耗监测报告》,杭州人单程平均通勤耗时为35分钟,平均通勤距离为7.4公里,虽低于全国特大城市的平均水平,但仍有12%的杭州人,每天的单程通勤时间超过1小时。
虽然职住平衡与平均通勤耗时、距离之间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但同济大学规划设计师王进认为,杭州在未来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推进职住平衡很有必要。
“杭州的地形受到山水阻隔,不同于一般的平原城市,近年一直以组团式的形态发展,不同组团之间的距离较远,这就需要大力推进职住平衡,缩短通勤距离和耗时,更好地应对一些突发状况。”
在杭州核心城区承载功能较多,整体发展较为饱和的情况之下,杭州未来城市空间布局的九大“星城”,就是推进职住平衡的一个关键——要让更多的市民,愿意就近在“星城”内工作。
九大“星城”包括萧山、余杭、临平等紧邻核心城区,在产业配套、城市建设等方面基础扎实的“星城”,也包括拥有比较广阔的产业空间和发展腹地的钱塘、富阳等城区。
这些“星城”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强星”。
它们正在努力增强综合承载力,与核心城区形成有效联动,提升城市整体功能。“以产兴城”和“依城兴业”相结合,最终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综合节点性城市。
培育产业和保证住宅供应
那么,如何吸引市民就近在“星城”内就业?
或许,可以因地制宜,将培育产业和保证住宅供应共同推进,争取实现就业岗位和常住人口的相对平衡。
杭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汤海孺以余杭区为例,“这里产业发展领先,吸引了大量人才,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居住配套,保证充足的房源供应,能及时跟上人才流入的速度。如果居住配套未能及时跟上人才流入的速度,就会导致宜居性下降,也会出现职住失衡。”
王进说:“杭州还有部分‘星城’居住属性较强,但产业发展相对薄弱,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常住人口的需求,使得部分居民需要长距离出行、跨区域工作。这部分‘星城’应更注重产业培育。”
事实上,从今年杭州的几次涉宅地块集中供应情况来看,大量的地块分布在“星城”。供地向“星城”倾斜,有助于缓解核心城区居住、交通等多方面的发展压力,有助于职住平衡在“星城”的实现。
汤海孺还提出,“星城”需建设多元化的住房体系,公租房等配套也要跟上,为不同需求的市民提供丰富的选择。家离单位越来越近,这或许是更多杭州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