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图库>杭州影像
500年古楸树又将繁花满枝 吴山登千遍 每次都有新发现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4-09 08:30:42 Sat   

image.png

三茅观遗址

三茅观

吴山上的隐秘角落并不多,三茅观算一个。

地处后山的三茅观,离江湖汇观亭不远,游人不多。现在你能看到的只是一处小院落、一座石桥,以及一些散落的历史遗迹砖石。

它的出名,与两个人有关,一个是宋高宗赵构。

南宋时“三茅观”的盛况,如今真的难以想象。1150年,南宋社会相对安定,宋高宗感于当年南渡逃亡受三茅真君庇佑,他想到吴山。吴山上本就有一座唐代遗留的道观,供奉三茅真君,于是,他决定将它重建。

那一年,吴山上开始大兴土木。毕竟是皇家道观,用现在的话说起来“排面”相当大。一殿接一殿,一阁连一阁。主殿上三茅真君像,是当年宋徽宗的御笔画。高宗沿用汴梁时的旧名,赐额“宁寿观”,全称“三茅宁寿观”。

皇帝的旨意,变成了诏书。为了留住皇帝赐额的荣耀,诏书又被刻在了石头上,以垂永久,即《宋三茅宁寿观尚书省牒碑》。这块题刻,现在就在院落南面的石壁上。

有一种说法是,皇家不断赏赐给三茅观宝物,赐额赐书赐画赐钟鼎,使得三茅观所在的山都改名为七宝山。

三茅观建立以来,南宋皇宫及其附近市民就以此观的钟声作为报时钟。陆游曾作诗:“坊远不闻宫漏声,三茅钟残窗欲明。”

等南宋王朝灭亡,三茅观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另一个让三茅观出名的人是于谦。元代时三茅观毁于火,明初又建,相传观内设有书馆,少年于谦曾在此读书,他那首著名的《石灰吟》就是在三茅观里写成的。

宝成寺

去宝成寺,是另外一条登山线路。

沿着十二生肖石对面的石阶下山,先会看到青衣洞。

青衣洞有个传说,唐文宗开成年间,有人在洞口遇见一个青衣童子,上前问话,童子不语返身入洞,久久不见出来。路人进洞探看时,只听闻洞中风雨声大作。后人遂以青衣为洞名。洞中有泉,泉以洞名。青衣洞口右侧有几方石刻,如今已经不太能看清,但这里是杭城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之一。

陆游也曾到过这里“打卡”,并写下了传诵一时的《阅古泉记》。

image.png

宝成寺院中的牡丹

青衣洞边上有老建筑,门牌号是“元宝心60号”。元宝心,因其上山道形如元宝得名,这幢建筑,据说就是原来的“重阳庵”,元代多名道士的修身之地。后屡毁屡建,直到清光绪年间改建为阮公祠。阮公,就是筑西湖“阮公墩”的阮元。

再往西北方向走大约百来米,紫阳山东麓,就到了宝成寺。原名释迦院,是吴山最古老的寺院之一,为吴越王妃仰氏建造。据《西湖游览志》记载,寺中原“有石观音、罗汉像”。相传,宝成寺多栽牡丹,游人甚众。北宋大文豪苏轼曾来此赏花,并在壁上题有《宝成院赏牡丹》诗一首。现在,寺内也种植着十来株牡丹,正值花期,不知与苏轼当年看到的牡丹比,哪个更动人?

在宝成寺斜倚的摩崖上,共刻有三龛七尊佛像。右侧一龛最为珍贵,即为麻曷葛剌造像,是中国内地仅存的一尊有确切纪年的藏传佛教造像,开凿于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距今已有近600多年的历史。龛形呈横长方形,龛顶略有弧度,高2.45米、宽4.1米。龛内又开三个小龛,中间为主尊麻曷葛刺,左文殊右普贤。

中国古代历史中,历代王朝几乎都有佛教石刻造像的工程,但如麻曷葛剌造像这般造型庞大、保存良好、刀法简练的为数较少,是研究藏密“梵式”造像发展的重要实物,也是研究古代石刻造像的重要根据之一。

2001年7月,宝成寺麻曷葛剌造像因其在宗教历史和宗教艺术史上的特殊地位,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余夕雯 摄影 陈中秋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