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们也很感激,来得早的帮忙一起搬凳子、抬水桶出摊;刚好碰上收摊,又帮老人们一件件抬回去。
王惠玲说,用来盖茶杯的方片玻璃就是以前经常来喝茶的工人做的,“多余的物料,帮我们一片片切割成小方块,四边用砂纸磨好,不会划手。”
“那时候真好,大家在一起开开心心的。我们这个棚子,就是10周年时旁边华润万家超市给我们做的,还带我们到万象城外婆家吃了顿饭,每个人发了张超市卡。”王惠玲说着,从桌案底下摸出一张纸条,“我总归是蛮想念他们的。”
“元老”功成身退
但有更多新鲜血液加入
最初摆起凉茶摊时的14位“元老”,如今已经有8位过世。纸条上写着8位老朋友的名字:陆兰珍、周师父、王宝良、黄桂凤、何志福、李珍凤、王仲福、桂耒红。
年纪大了,有些时间年份王惠玲早已记不清,记事的方式就是靠曾经活在身边的一个个人。
“秋石高架在造的时候,何志福还在,如果到今年也有79岁了。我们开始摆摊第二年,就是他提出发动一下志愿者,之后我们就有14个人守摊了。”王惠玲说,8年前,何志福突然生病,被送到医院,结果很快进了重症监护室,没几天就去了,“现在他老婆接替他,还在这里帮忙烧水。”
前年,王惠玲孙子去读大学那年,最早陪她出摊的“小姐妹”黄桂凤也走了。“那时候她80多岁了,中过风,那天吃完晚饭还挺好的,到卫生间去洗脚时跌了一跤,还是女婿赶过来送到医院的。”王惠玲摇了摇头,“想也想不到的,前一天还见到的,第二天就没有了。”
去年,一位小姑娘从三堡赶来,捐了200元钱。她说奶奶从2004年就开始在凉茶摊帮忙烧水了,现在去世了,自己还是想支持凉茶摊做下去,因为工作忙,所以想来捐款。
后来,王惠玲记起来了,小姑娘是早年一起收摊的陆兰珍的孙女,没想到小时候天天看到的孩子都变大姑娘了,刚刚结婚成家。今年,姑娘又来捐了300元。
去年,还有一位来捐款的大姐让王惠玲印象深刻。大姐说90多岁的妈妈去世了,生前捐了6年款,“这是妈妈最后一次捐款了”。王惠玲在凉茶摊收支明细单上,一笔一画写上了90多岁老人的名字。
这个上世纪80年代末建成的老小区,很多原住的老人有的过世或者搬走。凉茶摊倒还是每年暑假有新老杭州人加入,要是报名晚了可能还排不上号。
60岁的余云泉就是今年刚来凉茶摊当志愿者的。老余是桐庐人,退休后,搬到杭州随子女生活,就住在对面小区,刚与王惠玲搭班一个月。
“啊?你才60岁啊!哎呀,跟我大儿子同年的,你都好当我儿子了。”王惠玲朝大腿拍了一记,开玩笑道。
王惠玲说,这么多年凉茶摊能坚持下来,也多亏了街坊邻居们——凉茶配料大家都热情贡献;椅子、凳子也是这家那家送来的;用了18年的大水桶,也是别人送的;要搬重物,喊一声隔壁老沙面店老板的王爱谷,他就到了……
下午4点,斜阳渐渐照不到小区路面了,但仍有余热。王惠玲歇下来,看着几位更年长的老人在小区散步,她突然感慨,“想想匆匆忙忙一辈子,就要过完了,却好像没怎么过……”她年轻时嫁到杭州,到杭州铸造厂上班,那时候还要养3个孩子,59岁退休后又做出纳、卖玩具、开布艺店做四件套……“好像从来没自己活过,现在的生活倒是挺好的,退休工资也有,不愁吃也不愁穿。”
傍晚临收摊,一位大姐过来灌满一壶凉茶,嘴里叹气,“哎——麻将搓搓一下午,100块么输光。”
王惠玲突然找到话头,声音提亮,“个么,你请客请掉多少好呢!”
大姐哪里肯被这么将一军,“个你怎么不想想我赢的时光!”
旁边人笑着,开始忙活收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