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图库>杭州影像
我们吃的梭子蟹 为什么常常缠着尼龙线?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8-29 07:48:41 Mon   

船老大

我们渔民也知道要环保

实在拉不上来的渔具才留在海里

顺着解网场往里走,经过一排排的厂房,一大片空地上搭起一个简易的大棚子,一张张渔网舒张着,湖南人瞿师傅和老婆宋大姐正在织网。

瞿师傅是个老船员,有时也会随船出海,不出海的时候,就帮老婆一起织网,“每一次起网后,这一批渔网就算是废弃了,船老大会把它们拉回船上,运回岸上。网衣需要买新的,其它的都可以继续重复使用,跟新的网衣编织在一起。”

月岙村船老大俞善海,当船老大30年了,他回忆说,以前的渔船跟现在比,船很小,网具也不多,只有几百张网,那时候鱼好捕,海里根本没有什么弃置渔具。“后来,渔船大了、多了,船上放的网从几十张到现在上千张,滞留在海底的障碍物自然也越来越多,比如沉没的货轮、渔船,还有那么多的渔网废弃后就留在了海里,这些东西滚在一起,越滚越大。”

“我们渔民也知道要环保,除非是实在拉不上来的渔具,那只能让它留在海里。”俞老大算了算,一艘船一年约丢弃几百张网。

在嵊泗枸杞岛,曾活跃着一批深海采螺人,有人叫他们“水鬼”,但自从深海采螺被明令禁止后,他们下海以帮助船只清理海底缠住的东西为主要收入,一般来说都是以弃置渔网为主,比如锚被缠住、螺旋桨被缠住等。俞老大说,“‘水鬼’们收费不便宜,解一次流网的话,收费5000元算熟人价,收费1万也不算贵。”

“海里的东西,一年比一年多。”月岙村另一位船老大余海波说,能够把海底垃圾带回岸上的渔船非常少,“就算我们船老大有这个环保意识,手底下的船员也不大愿意这么做,这些垃圾又臭又脏,吃力不讨好。”

舟山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请潜水员下海调查的区域

环保企业

弃置渔具生产的塑料颗粒

一年产值可达上亿

20多年来,月岙村的老人们日子过得不错,年年有米发、有油领,还有出去旅游的机会。

福利的来源,是船老大们带回岸上的弃置渔具。这些渔具承包给了月岙村老年协会,再由老年协会分包给其他老板,像许大姐这样的,则是给老板们干活。

“这是船老大们给本村老年协会的福利,一年差不多有二三十万。”月岙村老年协会会长颜祥和说,老年协会做的事是找人解网,解出来的绳具、浮标、沉具等还给船老大,网衣则由专门的收购商加工为塑料颗粒,再生产为其他塑料制品。

在月岙村,有一个传奇人物,被村民称为“小高”。

“小高20年前来我们村的时候,是捡破烂的,从回收网衣开始,到现在开了一家环保型企业,主要是对网衣进行加工再生为塑料颗粒,光从我们这里回收的网衣,他的年产值就有近千万元。”月岙村老年协会副会长王小毛说。

如今,“小高”变成了“老高”,他是安徽人,全名高从华,现在是浙江洁海森塑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黑黑的,有点瘦小,看上去很是敦厚。

“一开始,以月岙村废弃网衣为原料的再生塑料颗粒每年只有几百吨左右,这些年越来越多,基本上有两三千吨,一年产值差不多在900万元左右。”按照老高的预估,整个舟山渔船上的弃置渔具能生产的塑料颗粒在1.3万-1.5万吨以上,“厂里的18条生产线,回收掉这些弃置渔具,全力开动起来的话,生产的塑料颗粒一年产值甚至可以上亿元。”

调查报告

每捕捞1公斤梭子蟹

会产生103克弃置渔具

在月岙解网场,浙江海洋大学退休教授、舟山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主任王依欣与同事们顶着夏日的太阳,站在一座废弃渔具垒成的小山前,一颗颗汗珠从这位68岁的老人额头不断淌下。

去年8月,王依欣带着团队对舟山中街山渔场弃置渔具进行调查,他表示,月岙村老佃房沙滩解网场这个近3万平方米的场地,承担了月岙全村76艘蟹流网渔船的网具回收工作,综合多位船老大提供的96%的旧网回收率,月岙村每年会在海上留下旧网具将近6800吨,其中旧塑料网衣将近1900吨,每吨网衣的海域展开污染面积为0.14平方公里。如果把这些网具展开,面积将多达870平方公里,相当于12万个标准足球场,超过舟山全市陆域面积的一半以上。而这仅仅是月岙村一地一年产生的弃置渔具的数具。

据舟山市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的调查报告,每年在海下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遗弃的流刺网,约占了流刺网总量的4%-6%。按照中间值5%的渔具丢弃率,一次性蟹流刺网在舟山渔场当年新增弃置渔具总量不会少于1.86万吨。

王依欣解释说,如果按照舟山渔场上述水域以往年产18万吨梭子蟹产量估算,那么,每9.7公斤梭子蟹进入菜市场,就会产生1公斤海底弃置渔具垃圾,也就是每捕捞1公斤梭子蟹,会产生103克(2两多)弃置渔具。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夏裕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