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监控数字统计,平时状态下,断桥的瞬时游客量(即同一时刻有多少人同时在断桥上)大约是281人,而断桥饱和游客总量为449人,意味着超过这一数字,断桥就会比较拥堵。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依据数据,给断桥制订了“分级管理方案”。
这背后是数字化的助力。“全国数字第一景区”大数据平台能够采集景区里各个方面的数据信息,实现更科学更有效的管理。
“西湖答案,其实是既有学术上的标准,又有人们对西湖文化景观的感受。杭州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就需要这样的细功夫。”华芳说。
断桥之外
世界文化遗产,是一种生活的延续性
对于城市来说,城市发展和遗产保护如何平衡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
华芳和团队曾花大半年的时间调研了各地的世界遗产。他们发现,国内一些历史文化建筑在规划时都是把人迁出去,采取了搬迁原住民,留下空房子,然后收租金的模式。
“世界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不是空房子。房子只是一个空壳,我们保留历史文化建筑,要看到的是一种生活的延续性。”
华芳说,世界遗产保护涉及人口调控、移民、环境整治、土地利用、经济结构调整等多方面的问题,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传承文化,人和文化遗产共生共荣,因此世界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不能排斥人。”
而杭州,还有另一个特点是,文化遗产和城市的关系很紧密。
作为“六大古都”之一,杭州罕见地拥有三处世界文化遗产(西湖、大运河和良渚古城遗址),除北京之外,中国再没有这样的城市。遗址要保护,城市也要发展,如何兼得?解决的办法是把管理落实落细。而管理的目标还在于一个“人”字。
比如,当年,西湖免费开放后,景区增设了不少椅子供市民游客休息,一开始椅子的间距很近。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向杭州西湖管理部门转达了他的建议,希望椅子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西湖边的恋人很多,如果椅子之间距离太近,恋人们会感到不自在。
于是,西湖景区在苏堤、白堤等“情人堤”改造时,对长凳的数量和间距进行规划调整,减少了长凳的数量,保持一定的间隔,恋人们有了更多隐私空间。
尺寸之间,满满的都是细节。
回去的路上,我收到田先生的信息,他跟我说:今天杭州的气温不比酷暑,但奉献在一线的志愿者与人民公仆们一起铸就服务堡垒,每一个无微不至的关怀都彰显着无私,今天美丽的西湖是大家一起构筑的,希望杭州越来越好!
夕阳渐渐沉下去,把西湖染成深秋的颜色。我回望西湖,看到更多游客在踏上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