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图库>杭州影像
大伙儿认定了家门口的“万能修理铺”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10-21 09:58:13 Fri   

卷闸门都拉下了一半,门口还不断塞来要修的鞋和车

开栏语

“过日子”,老百姓习惯用这个词来代替更简洁的“生活”。怎样把日子过好,这是每一户人家、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人生命题”。

在同一座城市追求美好的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轨迹。无论脚下的路怎么走,最终能将好生活握在手里的,就是自己的“明星”。

即日起,杭州日报杭+新闻版推出“好生活星探”栏目,寻找这座城市中那些凭着不懈努力赢得美好生活的“明星”,通过分享他们的故事,透射城市和生活的变迁。

昨天下午2点,阳光正好,观音塘小区里某岔路口的香樟树下,老郭坐在自己的铺子门口,正摆弄着一双白色的球鞋。工作台前,“老皮匠修鞋铺”6个字格外显眼。“修鞋找老皮匠就对了,又快又好。”一位小区居民以为记者是来修鞋的,热情介绍道。

说是修鞋铺,其实里面什么都修。小区的老街坊一问都知道,老郭还能修自行车、修拉链、配钥匙。20年了,大伙儿已经认定了家门口的“万能老铺子”。“其实我这老铺子现在都是新鲜事,就好比现在来我这里的小年轻都快赛过老邻居了。”老郭说,小区附近就是四季青服装市场,在那上班的年轻人有不少租住在小区里。老郭还有这些心得:自己的修车生意清淡了不少,那是因为小区附近的地铁线陆续通了,骑车的人少了;以前送来修的鞋子,有灰是再正常不过了,不像现在,鞋子干净不说,样式也越来越好看;现在的钥匙越来越精密,老式的机器淘汰了,只能换上新机器对付……“生活在变化,我要拥抱变化、适应变化。”老郭说。

这个连说三个“变化”的老郭还真一直在“变”。

好手艺却只收5元钱,外国客人不答应了

“老皮匠修鞋铺”其实是包括老郭本人在内对铺子的“昵称”,铺子的正式名字是“新宝综合修理店”。只是经过多年风雨,原本的招牌早已大面积脱落,只隐约能够辨认出“新宝”两个字,而这恰好是老郭的名字。

铺子不大,只有12平方米,看着老旧,地砖也有多处脱落。铺子进门左手边是配钥匙的工作台,墙上挂着两块板,一块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钥匙坯,另一块上挂着各种自行车配件;右手边是几个简易货架,放着修鞋的工具和物料,还有客人没取走的鞋子。

还有些东西挺“突兀”的,比如放得老高的夏普电视机、颇有年代感的DVD和卡拉OK机,以及笨重的老式收音机。“都是老街坊送的。”老郭一边给白色球鞋穿线,一边说,“他们搬家不要了,就送我了,东西都是好的,当年买买也要不少钱呢。”

老郭正在修的白色球鞋是一个小姑娘送来的。“有点脱胶,买来要好几百元钱,修修5元钱,修好还能穿很久。”老郭拿着鞋说,“你看这鞋面多好,有点小问题就扔掉,可惜的。”

老郭也不是什么鞋都修,那些奢侈品牌的鞋,他是不修的。“之前有个小伙子找我,一双6000多元的名牌鞋底子磨掉了,他想修好,我没答应。”老郭指了指旁边的修鞋机说,“那些好鞋子都要用专门的机器修,我的机器只能修修普通的鞋子,不好给人家修坏的。”

老郭修过的鞋便宜的几十元一双,贵的也就三五百元。要解决这些鞋子的问题往往也不麻烦,无非是贴底、缝线、补胶,大部分只要3元到5元就能修好,即便是最麻烦的,老郭也只收15元,手工精美,价格又公道,童叟无欺。

前不久,一对在某大学任教的外国夫妇经学生介绍找了过来。“就是给鞋贴个底,修完之后我说5元钱,他们突然激动了,一直说‘No’。”老郭说,当时他有点蒙,连忙问带路过来的学生,是不是鞋子修得不合人家心意,结果恰恰相反,“人家是很满意,就是觉得给5元钱太少了,想多付点。”

最终,外国夫妇坚持付了15元钱,而“老皮匠修鞋连外国人都满意”的消息也在街坊间传开了。“我没那么神的。”老郭有点不好意思,“只是我修鞋肯定要修到人家满意才行的。”

从一天只赚6元钱起步,他努力开启“第二段人生”

很少有人知道,如今天天摆弄鞋子、钥匙这类小物件的老郭,以前摆弄的可是“大家伙”。

1970年,郭新宝报名参军,成了空军某部负责修理教练机的地勤兵。在部队里,他学到了很多专业技术知识,凭着过硬的本领,发现和排除了许多故障。1976年,他回到地方工作,到某金属企业负责机器维修。因为踏实肯干,他先是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又当上了团支书,后来还成了工会主席。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厂里的效益渐渐不行了,老郭经常待岗在家,妻子单位的情况也不太好,为了养活一家三口,老郭只好另谋出路。

凭着手上的技术,老郭在彭埠附近摆了个修自行车的摊子。“当时那边工厂多啊,工人骑自行车上下班,坏了总要修的,所以修车摊也多。”他说,“但摊子刚摆出去,人家看我陌生,都不敢来修。”摆摊第一天,老郭只赚了6元钱,而之后的几天,情况也都如此。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王艳颖/文 司春华/摄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