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摊主Lazy Good所言,市集是一种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分享出来的途径,每个个体对生活的感受、自我精神的愉悦通过物品或创作的形式交流。“说起来很玄乎,但却是一种很有趣的社交行为。”
来自苏州Salyu和Summer,拥有一个集合国内5个日本文服毕业的独立设计师服装品牌——绿之丘。“我们以前在东京留学的时候,周末就经常在学校附近的新宿中央公园市集摆摊。所以,市集早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去每个不同的城市练摊,也是一种了解当地文化、融入本土人群的方式。”
当然,在有限的场地空间内做市集,将一种文化做精做细不容易。眼下的文化市集也在默默进行优胜劣汰,每次既有老朋友,又有新面孔。以银盐复古市集为例,每次都会看到新浪潮的生力军加入其中。摊主商品常换常新,业态不断更新迭代,市集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此外,为了让前来体验的消费者拥有新鲜感,市集往往每次都会更换主题。
未来的市集 内容垂直风格细分
杭州年轻人的市集记忆,要追溯到十多年前如火如荼的西湖创意市集。每个月的第二个周末,一群摆摊青年在西城广场聚集,两周后,原班人马又会准时占领少年宫。T恤、明信片、彩绘、皮饰、玩偶、贴纸……各种新奇玩意琳琅满目,吸引了大批追求一手流行、愿意为创意埋单的年轻人蜂拥而至。而市集背后的“操盘手”红中,也是当年淘宝上美式波洛领带的第一卖家。“与一般的夜市不同,我们那时候主要出售的是创意,每件作品都颇具艺术气息、个性鲜明,摊主大多是知名文创团队的成员。而且,现场也有原创乐队演出、COSPLAY、街头舞蹈、涂鸦SHOW等。”
“不过那时候,大家还是看的多买的少。毕竟文创产品对于大众消费而言,还是新奇且非刚需的存在。与现在不一样,当时的创意市集主要集中在音乐节、动漫节、文博会等大型活动上。”早在2015年淡出市集圈子的红中认为,未来市集的类型会越来越细分,并非“什么都要有”,而应该与运营方的自身定位、举办地点、周边环境、辐射人群等相互匹配。
良岑也提及,层出不穷的夜市活动背后,不乏存在相对“同质化”的现象。“首先,如果市集的内容不垂直,风格不突出,消费者很难找到重点,就无法达到文化输出的目的。其次,摊主的质量也很关键。我们可以发现,艺术类品牌、设计师品牌开始备受青睐。”比起前些年,良岑明显感受到大家的消费意识在改变,审美品位在提升。
可见,夜杭州不仅仅是吃喝逛买、看戏寻乐。如今,各种文化市集扎堆出现在了杭州的夜幕之下,点亮夜间经济的同时,也加速了杭州创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