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图库>杭州影像
西泠不冷 明年120岁的印社也玩起VR 孤山路这个圆圆的门洞你进去过吗?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8-20 07:32:11 Sat   

华严经塔

孤山路31号,西泠印社。

圆圆的门洞,面朝西湖,可能你无数次路过,但很少会走进去认真逛一逛。

尤其是外地游客,到了附近,去楼外楼吃饭,去浙江省博物馆看展,却经常忽略了它。即便是偶然进入,也很难真正说清,西泠印社到底是干吗的。

对这个中国最早成立的印学团体,圈外人知晓很少,在很多人的理解中,他们有点高冷,是“刻图章”的。

但实际上远非如此,这么多年,西泠印社一直顽强坚守着传统文化,研究印学、保存金石。

2023年,西泠印社将迎来120岁生日,从去年7月开始,西泠印社孤山社址连同后孤山路上的中国印学博物馆一起,进行了一次全方位保护提升,开始向着数字化迈进,增加了大量科普性视觉内容,方便观众更好地认识印学。

这期杭州Discovery,我们就从升级后的孤山社址开始,重新了解西泠印社的故事。

西泠不“冷”

这个字经常被写错

这估计是每个西泠印社人都遇到过的梗——“西泠(líng)”常会被误写作“西冷”。三点水变成两点水,一点之差,差之千里。

关于“西泠”和“西冷”,西泠印社第六任社长启功先生曾有过一个经典的段子。说是有一年,启功先生参加社里活动,发言时提到好几处“西泠”,有人在旁边小声提醒他,应该读“西冷”呀,启功先生笑眯眯回了一句:“你冷,我不冷。”

为什么叫西泠印社?这个名字主要是源于离它很近的西泠桥。

1904年,清朝末期,四位平均年龄仅30岁左右的资深文艺青年,丁仁、王禔、吴隐、叶为铭,把玩金石,品评篆刻。聊着聊着,有了模仿先贤,创立印社的想法。于是在西泠桥边,孤山数峰阁旁买地建房,“社以地名,人以印集”,创立“西泠印社”。

这四人组成的“创业团队”,堪称完美。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所著的《西泠印社史研究导论》中提到,“丁仁有定位之功,王禔有标示之绩,叶为铭有守护之劳,吴隐有联络之力。”

具体来说,丁仁,字辅之,是发起人和“流量担当”。他出生在杭州著名的书香世家,印社创办之初,需要世家乡绅名流巨宦的影响力来“引流”,丁仁有优势,可以让印社在起步阶段即有学术上的高层次定位。

西泠印社前山石坊

王禔,即王福庵,是专业上的标志人物,属于业务“天花板”。他传世刻印达12000方, 门生子弟遍天下,流派影响力大,艺术成就高。

叶为铭,是管理型人才,也是西泠印社实际上的守护人。他一直坚守西泠,朝夕相处40余年,编写了第一部《西泠印社小志》。

吴隐,是外交活动家与投资家。他创办印泥厂,扩大西泠印社影响,又编印出版大批印谱与典籍,普及印学,还出资建设西泠印社孤山胜迹,扩展景点规模。

选谁当首任社长?四位创始人都不居功自矜,互相谦让,不愿为首,恰逢当时“海派四大家”之一的吴昌硕来孤山避暑,被推聘为首任社长。

此后,印社影响波及海内外,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他们将孤山变成一方乱世中的人文圣地,吸引江南文士纷纷汇聚而来,谈笑鸿儒,赏印品雅。

在西泠印社119年的历史中,有一半以上时间社长空缺。

宁缺毋滥,印社前贤达成共识:绝不许在社长人选上勉强迁就。这种做法,在中国所有学术社团中绝无仅有。

2011年,95岁的国学泰斗饶宗颐出任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2018年2月,饶宗颐先生辞世,社长之位再一次空缺至今。

孤山不“孤”

草木山泉皆是历史

四季流转,孤山一直萦绕着历史悠久的人文气息。俯仰之间的草木碑亭,山壁上的摩崖石刻,都见证了西泠印社的草创与发展。

西泠印社不仅有创社四君子、吴昌硕、李叔同、沙孟海等大贤大德,这里还是一个瑰丽秘境。

从进门开始,曲径环绕,移步换景。最先看到的主建筑是柏堂,是西泠印社的一个门面,门楣上挂有首任社长吴昌硕所题匾额“西泠印社”。

走进柏堂大厅,是嵌有大型人物画的屏风,画中人物为印社四位创始人和前后五任社长,以西泠印社孤山社址为背景,人称“西泠先贤图”。

中国印学博物馆的VR技术互动装置

保护提升后的柏堂内,增加了两块电子屏,里面收录了社藏文物和社员名录。在柏堂的左侧,设置了影音室,可以点播西泠印社相关主题纪录片。

往山上走,经过“西泠印社”前山石坊,登径而上,会看到一个圆月洞门,门左侧为山川雨露图书室,右侧是仰贤亭。

仰贤亭的中堂壁间嵌有一巨额石碑,上镌刻“扬州八怪”之一罗聘所画的《丁敬身先生像》。丁敬,字敬身,为浙派篆刻鼻祖,此举意在表明西泠印人尊崇浙派,以供春秋祭祀瞻仰。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余夕雯 摄影 陈中秋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