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杭州影像
海丰,一直是杭州人的海丰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12-25 09:40:18 Mon   

今年89岁的朱锦炎 记者 陈中秋 摄

2023年11月,当“海丰西餐社”再次重新出现在西湖边时,无数老杭州人开始激动了,尽管店铺还在装修,被围布遮了个严严实实,外面的人啥也看不到,但仅凭这五个字,就成功引起了一波回忆杀。

“海丰西餐社是我人生的第一顿西餐和第一杯咖啡开始的地方。”

“小时候拉着爸爸在海丰门口来回走过,就是为了再吃一个蛋筒冰淇淋。”

“那个时候海丰的冰淇淋奶油味真的很足啊!我就在旁边的摩登洗染店上班,每天都要去报到。那个时候因为冰淇淋让我成了月月光。”

“当年高攀不起的香蕉船,这次我要带娃一起吃!”

“小学里每个月老爸都会带着我和老妈去海丰吃个两三次,黑椒牛排13块,还有必点的厨师沙拉、乡下浓汤……”

回忆杀来得如此汹涌,让年轻人难以理解。时钟倒回20多年前,海丰西餐社是上百万杭州人心目中的最强“三星米其林”。上百万,不夸张。2000年杭州市常住人口621多万,市区人口179万多,几乎家家户户都知道延安路上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海丰西餐社”。

2006年,海丰西餐社关门歇业。

17年后,海丰重装归来。

老杭州人激动之余,纷纷向年轻人普及海丰的辉煌过往——此前,一直盛传海丰西餐社创建于清朝末年,由广东省海丰县商人出资创建,起初店名为“海丰茶楼”,经营广式菜肴和三市茶点(早市、午市、夜市三市茶),民国后,西风东渐,海丰茶楼改名海丰西餐社,并从广东聘请西餐厨师、西点师、调酒师和招待生来杭,专营法式菜肴和西式点心。

但实际上,皆是误传。

歌曲《梦想天堂》的创作者应豪提供了重要线索:他认识海丰创始人的家人,当年海丰的少爷现在依然健在,已经年近九十。

“我们不是广东人,是滴滴刮刮(正宗)的杭州人。”1934年出生于杭州,今年已经89岁高龄的朱锦炎先生,也就是当时创办海丰的老板朱松林的小儿子,接受都市快报·橙柿互动专访,揭开了一段被误传大半个世纪的历史。

当年王润兴和大新昌为海丰茶室具结(担保人) 记者 宋赟 摄

海丰西餐社的前身是海丰茶室 茶室开张时8个伙计无一人来自广东

采访约在朱老先生家中。见到我们来,这位已经满头白发的老人,皱纹都一下激动了起来。但他还是很客气地先问了我们的名字,再依次介绍了自己在场的家人,“这是我太太,这是我外甥,这是我女儿、女婿,这是我小儿子,还有一个大儿子现在在上海。”

等所有人都入座后,他用一口流利的杭普话,开始讲述海丰的历史。

朱锦炎纠正说,海丰西餐社的前身,叫作海丰茶室。

重点是,海丰并不是由某位来自广东海丰县的商人创建,而是由其父亲朱松林一手创办,“我们不是广东人,是滴滴刮刮(正宗)的杭州人。我老爸跟我们说过,祖籍是绍兴。”

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当时的照相技术也不发达,朱锦炎不无遗憾地说家里并没有保存下相关的资料,唯一留存的只有父亲的一张遗像。

虽然朱老先生家里没有留下资料,但历史自有记录。在杭州的城市档案中心,在得到其家人授权后,我们在档案库里,查到了一份民国时期的杭州市茶馆申请书,馆主/经理人栏名字填写的正是“朱松林”,而茶馆牌号为“海豐(丰)”,申请书的附件里,还有当时王润兴和大新昌两家商号为其具结(担保人)。

朱锦炎夫妇 记者 陈中秋 摄

约创办于19世纪40年代的王润兴,当时已经是杭城著名的饭店,更是被誉为“本帮饭店之首”。周峰主编的《民国时期杭州》一书中就重点介绍过这家饭店,“原开设于城站,在20世纪30年代迁至清河坊。其拿手名菜为鱼头豆腐,选用西湖活花鲢和纯黄豆特制的嫩豆腐制作而成,汤醇味厚,清香四溢,其味绝美!此外,该店还经营以‘盐件儿’为主菜的‘门板饭’生意,以价廉物美、薄利多销招徕一般顾客!”“门板饭”有点类似现代的快餐,因旧时店家会用门板搭起临时餐桌供食客吃饭而得名。

能找到王润兴商号为其作担保,朱松林的生意手腕也可见一斑了。

海丰茶室的申请开始营业时间为“民国三十五年二月六日”(即1946年2月6日),朱松林的籍贯栏填写的是“绍兴”,伙计共有8人,最远来自北平,但无一人来自广东。坊间流传了这么多年的“广东海丰商人创制”完全是误传。

朱锦炎也想不明白,海丰是广东人开的这个说法是怎么诞生的,好像公私合营后,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开始误传了。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宋赟 图片翻拍 记者 宋赟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