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杭州影像
海丰,一直是杭州人的海丰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12-25 09:40:18 Mon   

负责做西餐的原来是一个海员

曾经改名为光明甜品店

负责做西餐的师傅姓王,是一位宁波人,“他原来是做海员的,去过世界上很多地方,后来退休回国,我老爸就请了他来当大厨。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大华饭店有外事活动,都要请他去帮忙煎牛排的。”

食材也都是用的真材实料:“我们家里的冰淇淋,蛋白都是不要的,只要蛋黄,用机器摇出来的,牛奶那是到松木场的奶牛场定制的牛奶,拿来都要用表量过的,比重多少,是真牛奶,不像现在用奶粉冲冲的。”

说到这里,朱锦炎不禁开始炫耀起了自己的厨艺,“西餐我经常看他们做,我真的看都看会了”。甚至跃跃欲试地说,下次可以请我们吃牛排,“烧出来不比外面饭店差,我会烧正宗的罗宋汤,烧出来味道是呱呱叫的”!

很快,海丰茶室就成了杭州顶流的西餐厅,地位不亚于现在的“米其林三星餐厅”。朱锦炎回忆说,当时出入海丰的都是现在说的“白领”,“银行职员、邮电职员……开飞机的航空员这些,一般老百姓不进来的,因为贵!”第二次采访时,朱锦炎还想起了一件事,“那个时候,曾有人出价36根‘大黄鱼’买我爸这家店,不过生意那么好,我爸哪里肯卖。”

民国时,俗称十两重的金条为“大黄鱼”,彼时十六两为一斤,折合今天的重量是312.5克,按12月7日474元一克的金价换算,价值超过148万。

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进行重大改革,海丰茶室后来就变成了公私合营。

1966年的改名潮中,海丰一度更名为光明甜品店,但1979年又改回了海丰这个名字,由杭州饮服公司管理。1984年,公司花费重金对店铺进行了升级改造,很多老杭州人记忆中“时髦又奢侈”的海丰西餐社就是这个时期了:一层卖蛋糕冰淇淋冷饮,二层卖西餐,三层卖中餐,其中“冰淇淋赤豆汤”“淇淋果露”都是城中爆款,几乎是那个年代杭州人夏天必吃的解暑冷饮。

橙友“歪歪屁”说:“上世纪80年代,爸妈找对象的时候,约会去海丰,又时髦又奢侈。妈妈说,一杯果汁露,7分钱,加个冰淇淋球,1毛7,那时候果汁都是粉冲泡的,有点像果珍又没果珍高级,还有冰咖啡卖。夏天的傍晚,店里一楼生意是最好的!”

很多年后,卤儿道道曾复刻了一款“海丰冰淇淋赤豆汤”,销量最好的时候,一天就能卖出1200份。

千禧年之后,西餐厅、咖啡馆、面包店开始大举进军杭州,没能跟上时代节奏的海丰西餐社在激烈竞争中逐渐没落,最终在2006年黯然歇业。

平日里也没和孩子们说过

就是想给大家还原一下真实历史

即使是逃难之时,朱锦炎也没放弃过学业,一路逃,一路学,一路插班,最终选择成为一位建筑师。

“1947年回到杭州,我插班进了大塔儿巷里的正则小学,读了两年。到1949年,我考进杭州惠兰中学,就是杭二中的前身。之后读到1953年,保送到了杭州土木工程学校学造房子,我妈听朋友说,我学这个技术,今后是可以开营造厂,可以做老板的,想想也蛮好的就去读了。而且这个学校读书,一分钱不花,吃饭、看病、书本全包。读了一年之后,这个学校和另一所学校合并成了直属于中央的上海建材工业学校(后于1996年并入同济大学),我就离开了杭州去了上海。”

说到这里,朱锦炎拿出了他的毕业证书,只有薄薄一张纸,但保存得非常完整,可以清晰辨认出上面的印刷体,“学生朱锦炎系浙江省杭州市人,现年二十岁,在本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三年级修业期满,成绩及格准予毕业,此证。”落款是建筑工程部上海建材工业学校校长。建筑,也是他后来从事了大半辈子的职业。

采访时,我们说想给他拍张照留作纪念。

朱锦炎很自然地拉过了同样白发苍苍的太太,坐在自己身边,老太太也很自然地把手放在了先生的腿上。写稿子的时候,再次翻看照片,都能感觉到那股溢出照片的幸福感。

两位老人身后的柜子上贴着几个与环境格格不入的蓝色哆啦A梦,那明显是曾孙子辈的杰作,再后面是祖孙三代的合影,合影上方贴着一个大大的“福”字。

朱锦炎身边还摆着一个抢眼的曲谱架,身后的液晶电视机,被当成了跑步机一样的挂架,挂满了他心爱的京二胡,“这个和民二胡不一样,是专门唱京剧用的”。他甚至还即兴给我们拉奏了一小段京剧曲段,手法极为娴熟,一听就知道平时没少拉,“我老爸喜欢听京剧,所以我小时候跟着听,听着听着也就喜欢上了!”京剧及他,如同当年地契对于他父亲那样重要。

朱锦炎还给我看了一张20世纪80年代,他们夫妇和梅葆玖先生的合影。

到了单人照环节,朱锦炎主动脱掉了厚重的摇粒绒外套,露出了里面的经典格子衬衫,拄着拐杖站了起来,还戴上了一顶家人给他拿过来的红棕色帽子,摆出了一个反手叉腰的姿势,和我们调侃说,“看着是不是很帅?”

如果不是“海丰西餐社”时隔多年重新开业,再次引起世人注意,他也没想过要出面澄清,“因为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所以我平日里也没和孩子们说过,现在说出来,也不是为别的,就是想给大家还原一下真实历史,说点实事求是的东西。”

明年,朱锦炎即将迎来90岁。无论经过多久,在他眼里,海丰就是杭州人的海丰,这都是无法改变的历史事实。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宋赟 图片翻拍 记者 宋赟  编辑:郑海云